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解析《三国演义》中关于“三绝”的叙事结构

文学读书 时间:2021-01-20 11:04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通过不同叙事结构将“三绝”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即“义绝”关羽的对应叙事结构和“智绝”诸葛亮的反复叙事结构,以及“奸绝”曹操的多角度叙事结构。

所谓叙事结构,就是小说所叙述的事件的组织形态。[1]《三国演义》中的叙事结构有很多很多。比如梦境的叙事结构,文中有很多关于梦境的情节,通过对此类情节的描写,可以为下文做铺垫和设置悬念等;再比如关于曹操诗歌的叙事结构,有的是曹操自己写的(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的是直接或间接的评论曹操的诗歌等,这些诗歌或可促进故事的发展,或可营造氛围等等。而本文则主要就解析《三国演义》中关于“三绝”叙事结构,来探讨关羽的“义”和诸葛亮的“智”以及曹操的“奸”。

一、“义绝”关羽的对应叙事结构

“义绝”关羽的对应叙事结构,这是一种具有相似或相反特点的情节两两构成的叙事框架和结构形态[2] 。通过对应得事件来展现关羽的“义”,主要有几个情节来展现:第一是投降曹操,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是华容道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活命;第三是大意失荆州后拒绝投降孙权,走向生命的终点等。

第一,投降曹操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建安五年,曹操亲自带兵东征,在徐州大败刘备的军队,关羽被困邳城,刘备与张飞等各自流散留下刘备的家眷被曹操所擒但却没有杀之。因为曹操想要运用刘备的家眷来劝降关羽,事实证明曹操是对的,因为关羽重义气。在刘备张飞生死不明的情况下,他要保护好刘备的家眷以代来日之期。而在曹操的大营中曹操是怎样对待关于的呢?鞍前马后有人侍奉,上马金下马银,起居饮食有人安排,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曹操亲自作陪等等。按照曹操的说法,就是一块石头也该被悟化了吧,反观关羽呢,依然不为所动,言道一旦有刘备张飞等人的消息时还是要前去追寻的。但是对于曹操的好,关羽自然也铭记在心。后来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跨过千山万水终于与刘备汇合,再举义事。这里的降曹和去曹就构成了相反的叙事结构。因为心中的义气,保护刘备的家眷而降曹,后又因为曾经桃园三结义的兄弟而去曹,这也是义的体现。

第二,华容道义释曹操,使之得以活命。曹操在赤壁之战落败后曾败走华容道,而在华容道埋伏堵截的正是关羽。这个故事情节有两方面可以说明关羽的“义”,第一个是诸葛亮预测曹操兵败后会从华容道逃跑,而若是让张飞等人埋伏在此的话,曹操必死无疑,但曹操却不能死,因为还需要曹操的这股势力才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选了关羽埋伏在华容道,因为知道其重义气,必会放走曹操。而曹操也深知此理,在华容道遇到关羽后,曹操反而不害怕了,而是用当年对关羽的好来唤起关羽的记忆,从而让重义气的关羽因义气而放走自己。

第三,大意失荆州,拒绝投降孙权而走向生命的终点。这里的投降和当年投降曹操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当年投降曹操是因为事业未成且刘备张飞等人不知所终还留下了了一推家眷,再加上曹操的循循善诱,关羽不得不降。现在不同了,天下已成三足鼎立的形式,可谓事业有成,宁死不降以维护自己的忠义,自己的气节。有时候就是这样,有一些东西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在守护的,哪怕为之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对应叙事结构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把关羽对于“义”的诠释提升到了极致。

二、“智绝”诸葛亮的反复叙事结构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智谋的情节的描写以及其智谋的塑造,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3]。比如运用了反复的叙事结构的情节也有很多,对同一件事反复的描写来凸显诸葛亮的智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三流泪)、刘琦三问计、刘关张三顾茅庐等等。

刘琦三问计说的是当初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时,刘备与诸葛亮被刘表的长子刘琦请到府中做客,酒席宴间便向二人求取活命之计,因为自己的继母有意加害自己。但刘备表示并无良计,便把目光转向了诸葛亮,于是刘琦心领神会,随后又单独向诸葛亮问计,而诸葛亮表示也无良计。其实并不然,刘琦问计时,诸葛亮便早已计上心来,只是不不便明说。于是第二天刘琦又向刘备诸葛亮二人发出请柬,来府上赴宴,在中途刘备接身体不适只由推脱,诸葛亮便以明了其意图,随后单独来到刘琦的府上,酒席宴间刘琦二次问计,诸葛亮仍是不言反而略带不快之意,于是刘琦便只能借请诸葛亮上楼观书为由,请诸葛亮上楼一阅,随后便把楼梯撤去,其三次问计,且以自己的性命相逼,诸葛亮见火候差不多了于是便答应其请求,只是仍不明说,反而用了春秋时期申生重耳之典故来告诉刘琦。这样的反复三次的问计说明了诸葛亮的智谋之绝,几乎无人能及。还有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一个人在江东大营把一群人给降伏了。以及三劝刘备取荆州,因为诸葛亮知道荆州的重要性,而刘备虽然知道此理,但却认死理不愿意夺自家兄弟的地盘,但诸葛亮不同,理性战胜了感性,且比刘备看的更远,做事想的更周到等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智绝”。

三、“奸绝”曹操的多角度叙事结构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里的重要角色,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4]。当然也少不了作者在文中浓墨重笔的写,虽然作者在文中的基本思想是拥刘贬曹,但这并不妨碍众多读者对于曹操的喜爱。在很多认看来,曹操在文中的做事风格,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岁月里,反而显得更加的真实,反而刘备,到感觉被作者塑造得太完美而几乎假得感觉。而文中对于曹操的描写,运用了多角度的叙事结构,来表现其“奸绝”的一面。比如从政治的角度来写,从军事策略的角度来写,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写,从渴望人才的角度来写等等。都表现了其“奸绝”的一面。

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说,杀害吕伯奢一家时曾说出了那一句名动千秋万古的名言来。即“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一情节直接把曹操的残暴和多疑等性格特征表露无疑。虽然这话有点不中听,但却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曹操看来,成大事者,当以自我为中心,不然负了他人,也不可亏了自己。才能成就一番霸业。

而从政治才干来说,曹操就太聪明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成为东汉末年最大的赢家。名义上官至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则连天子都被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东征北伐师出有名,屡试不爽。实乃一世之奸雄。

而从渴望人才的角度来说,曹操帐下的大谋士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荀彧、郭嘉、司马懿、荀攸等等。而司马懿更是一位不出世的大才,在曹操的年代,不敢和曹操争雄,返投身与曹操帐下数十年,为其效力。而上文所提到的曹操对于关羽招安,也是曹操智谋与爱财之所在,关羽最终虽未在其身边效力,但也因此结下善缘,得以在华容道上逃脱。这样多角度的叙事结构把曹操为人“奸”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不同的叙事结构将“义绝”的关羽和“智绝”的诸葛亮以及“奸绝”的曹操等人刻画的栩栩如生,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人们有时候真的一位书中所写借为历史之实。其实并不然,这只是作者在一定的史实加以虚构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叙事结构所刻画出来的“三绝”。

参考文献:

[1]李哲洙.《三国演义》叙事结构新探[J].明清小说研究,1998(02):44-54.

[2]刘上生.论《三国演义》“三绝”的叙事结构[J].中国文学研究,1995(04):52-60.

[3]鞠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J].名作欣赏,2019(05):120-122.

[4]黄文智.“奸”得完美  “雄”得时尚——试论曹操的典型形象[J].现代职业教育,2019(24):252-253.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