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试论王维诗词意象中所体现的禅宗文化

文学读书 时间:2022-01-16 00:1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本论文介绍了王维的人生经历,从中思考了王维字“摩诘”的由来。结合王维当下的人生处境,具体探析其了儒释道的禅宗思想、诗歌中的禅宗意象以及诗歌浓厚的禅宗韵味。

一、王维字“摩诘”的由来:

王维,字摩诘,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王维以诗而闻名,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妇孺皆知。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首诗创作于他十六岁。除此之外,他诗书画乐无一不精通,可以说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才能上,王维擅书擅画,尤其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名;思想上,王维喜爱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这样一个的人物,听起来仿佛是不问世事的谪仙人。而王维也的确是一个逃避现实、向往世外的人,但天不随人愿,王维二十岁中第后担任太乐丞,不久受累被贬。之后便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在天宝十五年因诗名过大,被安禄山盯上,乱中被俘,伪职给事中。好不容易等到唐军收复长安,王维却成了陷贼之官。最后靠着在被俘虏时创作的一首《凝碧池》,以及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才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王维一生都在逃避现实,却到死都在做官。

其字“摩诘”值得考究。摩诘是佛教用语。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维”意为“没有”,“摩”意为“脏”,“诘”意为“匀称”,意译为净名、无垢尘,王维以“摩诘”作为自己的字。一方面表明了自己敬仰维摩诘,在生活上极力与维摩诘靠近,学习维摩诘的“大智慧”;另一方面更是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心境,仕途、生活的不顺,一直想要躲避现实、朝廷纷争的他却怎么也躲不掉,以此寄托自己想要安宁、和谐、空净生活的向往。王维不只是拥有参禅的羿是和佛教的思想,其与其兄弟都是皈依佛门的人士,他们过着出家人一般的简朴生活,虽粗茶淡饭但仍然心怀感念,经常帮助弱小。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出家,而是在家中修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信仰。王维之所以如此诚心,这与他的生活经历也是分不开的,随着他人生历程的推进,他与禅宗也有着一个从接受到圆融的过程。

二、王维的禅宗思想:

细看王维的一生,与禅宗文化的渊源颇深:自小受其母崔氏虔心向佛的熏陶、开元十七年始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开元二十九年子岭南北归,尝过瓦官寺谒璇禅师、天宝四载尝至南阳郡遇神会禅师接受“顿修、顿悟”思想王维一生半官半隐,目睹了朝代的盛衰变迁、政事的捉摸不定,人性的变幻莫测。一方面处理着手上或多或少的政事,一方面寄情山水,向往空净的生活。正是由于这种对美景的热爱,对山水的向往,使得王维对景物的体察可谓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之诗:“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也评价“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评价的意思不仅仅是称赞王维善于描绘景色,更是称赞了王维诗中的意境。由于王维热爱逍遥世外,所作之诗也大多为山水田园诗,所以诗中不免流露出闲居生活时的闲情逸致,和王维平时生活中的情趣。

王维的禅宗思想,除了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外,其实与他当时身处的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开元盛世,国力富强,当时的盛唐与多国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充斥着当时繁荣开放的大唐。借此机会,来自古印度的佛学思想收到了唐皇的认可与推崇,于是,禅宗得以在唐朝流行。王维便是禅宗的众多追随者之一。禅宗推崇超脱世外,与世无争,追求自然、诗意的人生哲学。这无疑与王维仕途不顺后逃避现实的额心理不谋而合。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王维,淡泊名利、回归山野、用身去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而他的诗作无疑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在王维的诗境中,没有锐意进取,更多的是其以禅心参世界,追求心性的干净平和。万事万物,皆由心出,语言只是载体,不为心之束缚,因此,王维诗篇的境界便进入了无言真境,向我们传达其思想情感。

首先,诗人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无常。诗人常常以变幻莫测的景物来表现他所理解的人生。比如在《木兰柴》中的描写“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诗中描写的画面就是黄昏时节,夕阳渐渐落下,余晖渐渐的被收束。飞鸟在余晖中前后追逐,光线也随之忽明忽灭。这不确定的光景也给诗人带来了人生的感悟,没有永恒的存在,一切的事物都是霎那间生死,虚幻而不实的,就如同人生一般。

其次,诗人也向我们表达了他所认为的永恒——那就是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永恒。换言之,没有事物一直存在,但会一直有事物存在。在《终南别业》中,诗人谈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已经到了水路的尽头,似乎是无路可走了,但抬头一看,云端初起。看似无路,实则有路。这让我们不禁联想起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与放翁相比,摩诘更胜了一层禅意在里面。

最后,作者表达出的是自己的心境。王维在很多作品中都提到了“独坐”。比如《秋叶独坐》中的“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和《竹里馆》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作者能更清晰微观的感受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云不是简单的云,是随遇而安、恬淡自然的“我”,琴也不再是琴,更是一个自鸣自唱自我欣赏的“我”。

三、王维诗歌的禅宗意象:

王维之所以追随禅宗,是因为他向往超脱的意境,厌恶凡俗的世间。他用全身心去感受着自然,也热爱着大自然中的生灵。一花一草,一尘一土,都是他描绘的对象。其中,最常被他描写来承载与寄托情感的意向就包括“云”“月”“鸟”等。

云,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代表着闲情逸致的云一直为各路文人所吟咏赞叹。羡慕云的随遇而安、羡慕云的自在卷舒。“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度几秋”王勃吟诵云的闲适;“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说云的高远;但在王维的诗中,云更多了一层象征意义,比如《答裴迪》中的:“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终南山是隐居的圣地,清净高远,是一种不入世的淡然。而白云,如无根之萍,随波逐流,便有如人生,虚幻无常。象征了作者在隐居中参悟到的流转不息的自然之意。

月,孤高、皎洁。佛教中的月是一种重要的象征,象征着佛性的清净,引导着教徒们去追寻。王维诗中的月更像是他的知己好友。“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是他唯一的陪伴,而作者也将明月作为自己的心之所向,期望自己能够如明月般澄净,任由世事无常变化,我自明净。

鸟也是王维诗歌中的一个常见的意向,著名的词句就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首诗动静相衬,写山的寂静,深山、深夜、无声,一个寂静到仿佛能听到桂花飘落的夜晚,偏偏鸟儿打破了这种寂静,“簌”的一下惊起,在谷中时时鸣叫。这鸟儿是不识趣的,破坏了这多么好的景色。但这鸟儿又是应景的,他不必理会旁人的想法,只自顾自地鸣叫,因此,他也成为了这景色中的一部分。作者向往这只鸟儿,因自身在宦海沉浮,他要顾及人情冷暖,却不能自由自在。作者向往鸟儿的自由,希望自己能有一方心灵栖息之地,希望自己能与大自然身心相融,从而达到禅理那种“不生不灭”的实相,来解脱人世间的烦恼。

总之,王维总体诗风由爱国之情转向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其诗歌境界超然,一派空灵冷寂、悠然自得。可见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一方面本身对大自然的感悟很敏感细致,一方面用习禅道解释自然界的规律,寄托自己的真实内心感受想法,一边享受一边感叹,通透自然。

参考文献:

【1】易范.论王维诗的主要意象.陕西师范大学,2013.

【2】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李泽厚.《禅意盎然》

【4】王庆.浅析王维诗歌的禅意.兵团教育学院,1999

【5】常丽芳.论王维诗歌的禅意,2014

                                                                                                                  安徽农业大学 18汉语言文学4班 吴欣雨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