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诺奖得主的写作艺术——再谈爱丽丝·门罗的小说

文学读书 时间:2021-01-11 20:31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前一年的获奖者是中国作家莫言,国人那两年对诺贝尔文学奖颇为关注。

    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前一年的获奖者是中国作家莫言,国人那两年对诺贝尔文学奖颇为关注。因此,在门罗获奖之后,不少人慕名前去拜读她的作品,但却很快被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劝退。的确,门罗的作品风格是极其鲜明的,且处处体现出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并且,她不仅能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人们一闪而过的念头,还能以一种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尽管她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加拿大小镇,但其内涵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普遍性。

     就以门罗的小说集《逃离》和《传家之物》来说,其中体现的门罗的写作艺术可以总结如下:

一、叙事上的细致

    门罗作品的叙事十分细致,细致到近乎繁琐。第一次看门罗作品的时候,你会感到文字过于琐碎和啰嗦了,以至于看了好几页之后,还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耐着性子看下去 ,看进去,隐隐能感到作者的用意了。看完了意犹未尽,于是看第二篇,但又是那么繁琐,又要耐着性子……使人怀疑这种写法是不是有必要?是否有必要事无巨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是否有必要交代得那么清楚?

    就拿《逃离》这部短篇来说,我们从头看起。写贾米森太太的胳膊是必要的吗?写乔伊•塔克和他的小马丽姬是必要的吗?……好像处处都显得啰嗦。

   但是,如果让我们动手去删改一些,又好像没有可以下手的地方。于是就能发现,作者的这些叙述,对于行文,其实是恰到好处的,是展示人物和推动剧情所必须的。让人感觉,作者讲故事,像在用拼图搭建一座精密复杂的城堡,这个城堡看上去十分复杂,零件很多,作者只管埋头堆砌,你看不出她想要建一座什么。直到最后,她搭完了,你才明白她要表现的是什么,同时也了解了每个看似多余的拼图都是支撑城堡所必须的。

二、题材的翻陈出新,或别出心裁

   《逃离》的几篇故事题材大同小异,这也是作者把它们选编为一本书的原因。正如书名“逃离”,这几篇故事讲的都是某个年轻女性“逃离”的故事,逃离出生的家庭,逃离与与之私奔的男人建立的家庭,逃离熟悉的人,逃离熟悉的地方。

   和什么相似呢?女性主义运动吗?娜拉的出走吗?听上去很像,但稍作比较就会发现,并不是。门罗并非在重复那些老生常谈。门罗书中所指向的,显然是现代社会中的状况,并且也更有普适性。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本身似乎就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简单的。”如果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理,那么它的确是有普适性的——一个人厌倦了他的生活,于是想要逃离,但他发现开始新生活同样困难重重。再延伸一下,我们厌倦了某样东西,于是想作出改变,但那要付出代价,造成混乱,于是要么回到原样,要么迈出那关键的一步,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很少有作家把这当做写作的主题,但它确实值得探讨,不是吗。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面对这样的局面:突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目前的状况感到深深的厌倦,目光看向远处:山或河的那一边,好像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的话,就能立刻幸福起来,一切不快都被忘记。这种渴望越来越强烈,并最终促使你出走,逃离。吃尽了苦头 你终于到了那里,如愿以偿开始了新生活。但不知过了多久,你又会发现,你开始厌倦这种生活,想要逃离……

  门罗写出了这整个过程,使我们在读完《逃离》中的篇章后不由得思考:我们对于自己所渴求的东西,是否真的有充分的了解。

三、倒叙、插叙、补叙的大量运用

 《逃离》中的每一篇都几乎运用了倒叙或插叙、补叙的手法。可以说,这是门罗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

     门罗从不平铺直叙。她似乎总是从一个故事的中间开始写起,然后在故事的发展中不断插入主人公的回忆、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介绍等。

  《激情》采用的是倒叙。一个女人开车重游故地,回到以前工作过的地方,找到与之发生过故事的一家人曾居住过的房子,然后故事就以回忆的形式展开。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颇似在看一部电影。

  《机缘》在叙述朱丽叶在火车上的偶遇故事时,插入一段她后来去鲸鱼湾寻找埃里克的叙述。其实把这一段移到开头也可以,但作者把它安排在两人在瞭望车厢看星星的情节发生时插入。在写到艾罗离开后,叙述又回到看星星的朱丽叶和埃里克身上,接着又叙述朱丽叶在鲸鱼湾见到埃里克。这样来回切换,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不真实感,而这也正是主人公朱丽叶的内心感受:和一个火车上偶遇的男人私奔,难道不是一件梦幻般的不真实的事情吗?“六个月前,她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男人。”

  《匆匆》写的是朱丽叶回到出生成长的家中的内容。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写朱丽叶和山姆开车出去买东西时,插叙了一段朱丽叶小时候一家三口开车出去玩的回忆。过去那种模糊但美好的和谐家庭的回忆,与当下家庭中陌生人的闯入、许久未归造成的陌生感以及父母间因母亲生病而造成的隔阂相对比,是如此逼近真实,似乎使人置身其中,隐隐对这个家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隔膜,一如鲁迅在《故乡》中所描绘出的那种隔膜。

   安排最巧妙的是《逃离》的插叙。作者在叙写卡拉坐上大巴逃离镇子的同时,插入卡拉当年逃离父母坐上克拉克的破车与克拉克私奔时的片段。两相对比,戏剧效果立竿见影,十分明显。同时也启发读者思考,你现在竭力想要逃离的生活,正是你过去不顾一切追求的生活,那么你现在不顾一切追求的生活,又会不会在以后使你想竭力地逃离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同的生活,还是在于你自己呢?你真正弄清楚生活的真相了吗?

四、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对抗

   门罗能够准确把握住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心理上的对抗,并把它们描写出来,这显然也是得益于她作为一名心思细腻的女性作家,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在《机缘》中,朱丽叶和艾罗间的对抗,体现为艾罗的主动“进攻”:向朱丽叶展示自己对埃里克的家的熟悉,以及对朱丽叶的招待和安排;而朱丽叶则处于弱势,作者以心理描写写出朱丽叶的感受,有几句话很能说明问题“至少有二十分钟,她都未能摆脱艾罗的影子”“目光所及之处都能发现艾罗专政的痕迹”。

  《匆匆》中的艾琳,同样强势,虽然没有主动对朱丽叶发起“攻击”,但插入朱丽叶的家庭已经让朱丽叶很是不快,甚至在朱丽叶的家中“眼角斜斜地扫看朱丽叶在干着的每一件事情。”而朱丽叶也察觉到艾琳与自己父亲之间微妙的关系。作者写朱丽叶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背对着小的她,拿水管对着小的艾琳打趣。这说明朱丽叶已经十分在意艾琳的到来对于她的家庭关系的影响了。

  《激情》中的对抗,首先体现为格蕾丝和莫里之间的对抗,尽管两人表面上是男女朋友关系,但格蕾丝是稀里糊涂地接受,稀里糊涂地谈下去的,而莫里则在一些关键时候,“不愿草率而为”,两人在困惑中较劲。格蕾丝和尼尔之间,也存在着轻微的对抗,但是这种对抗对于格蕾丝而言,成了一种诱惑。格蕾丝对于诱惑的放任,构成了故事的最大驱动力。

     (作者:安徽农业大学  袁成康)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