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魏晋风度的代表:浅谈嵇康的艺术化人生

文学读书 时间:2021-01-08 20:23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嵇康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也是人生艺术化的典型范例。本文旨在根据嵇康的作品探讨其人生观,进而探究嵇康如何做到人生艺术化…

    嵇康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也是人生艺术化的典型范例。本文旨在根据嵇康的作品探讨其人生观,进而探究嵇康如何做到“人生艺术化”。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尝试诠释“生活本色”与“诗意生存”。第二部分简介嵇康所处时代环境,及嵇康其人其事。第三部分简介嵇康作品中体现的思想观念。

生活本色与诗意生存

1、劳苦与诗意

    “人生充满劳苦,然而人,依旧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的确,人生充满了各种劳苦,这是事实。人需要为谋生而劳动,需要承担各种伦理的、社会的责任,需要应付七情六欲的困扰。诚如《创世纪》所说,人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大地得到食物;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但是,人同时还可以“诗意地栖居”,劳苦的生活也可以富有诗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的。意识不到这一点,人就会在持续的劳苦中失去对人生价值的肯定。正是在劳苦的生活中追求诗意,人类创造了艺术,发展了美学,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和升华,而不再只会抱怨人生劳苦。

2、生活本色与诗意生存,兼谈魏晋风度

      生活的本色是怎样的?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就大多数人的日常体验来看,生活是“中性”的。这个“中性”,是指它不像许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那么美好,那么富有诗意,它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但它又不像人类历史上那些黑暗的时代里人们所经历的,和一些渲染人性恶与恐怖事物的作品所展示的那样,人心险恶,世道不堪。它永远与艺术作品中所描的的世界隔着一层距离。

      但人既然可以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艺术作品,也就应当能实践它。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人生艺术化”——人生本就是艺术,个人的生活就是他所创造的作品。懂得生活的人便可以算作艺术家,其生活便是他的艺术作品。其实,早在朱光潜先生理论提出的几千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将它付诸实践了,那就是魏晋名士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魏晋风度。

      何为魏晋风度?无需查找定义。翻开《晋书》《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所作所为,就能明白什么是“魏晋风度”。如王子猷,在一个雪夜里喝酒吟诗时,忽然想到一个朋友,于是立刻动身拜访。折腾了一整夜才到达朋友的家门前。这时他却不上前去敲门,而是径自返回了。有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说他是乘着兴起来访友,兴尽了,想要回去,于是就回去了,为什么一定要见这个朋友呢?还是王子猷,有一次寄宿在朋友空着的房子里,就让人种些竹子。有人说,只不过是暂住,何必如此麻烦。王子猷吟咏了半天,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君子呢?”

      王子猷身上体现出的随性,自然,清高,就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魏晋名士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生活中践行他们的理念,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口头和纸上而已。通过践行,他们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自己则通过言行举止,时时创作、修改、完善这件作品。魏晋名士真正做到了朱老先生所说的“人生艺术化。”

嵇康其人其事

1、魏晋之交的社会环境

      魏晋交接之际,政治斗争激烈。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上演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司马氏集团占上风以后,以“名教”为名,迫害异己,以致当时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社会的动乱和政治迫害使文人转而研究庄老之学,玄谈开始兴盛起来。

2、嵇康身上所体现的魏晋风度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魏晋名士的重要代表。他本是曹魏集团的女婿,但不愿参与党争而因为名声卓著,所以司马氏集团极力拉拢他。嵇康看不惯司马氏集团的残忍与虚伪,不肯同流合污,并不时撰文讥讽,遭到司马氏集团记恨,最终为司马氏集团找借口所杀害。

       嵇康最有名的事迹,是锻铁而不理钟会的事。当时钟会在朝中相当得势。他听了嵇康的才名,去造访嵇康。嵇康正在打铁,对于这位朝中重臣的到来毫无反应,仍然自顾自地打铁。过了很长时间,钟会要走了。这时嵇康问他“听说了什么才来,看到了什么才走?”钟会回答说“听说了听说的才来,看到了看到的才走。”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到嵇康所表现出的两种可贵的品质。

       一是嵇康对于像钟会这样在朝中有权有势的大人物,毫无阿谀奉承的表现。这一点看似容易,实则十分难得。当时嵇康作为曹魏集团的女婿,身份敏感。司马氏集团正一方面迫害曹魏集团成员,一方面千方百计拉拢名士,而钟会又很受司马氏集团信任。如果与钟会交好,就能与司马氏搭上线,不仅无性命之虞,还能得到重用。然而嵇康对钟会无礼,也就表明他既不害怕司马氏的政治迫害,也不乞求得到功名利禄。

       二是嵇康对于虚名毫不在意。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表明他清楚钟会是慕名而来。一般看重名声的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与来者谈论一番,以显示自己并非虚有其名。而嵇康做出对钟会无礼之举,表明他并不在意在钟会那里落下“无礼”的名声,并传播出去。既然在锻铁,既然内心看不起钟会及其所属的司马氏,那就不必虚伪地掩饰。这正是嵇康所主张的“自然”。

       嵇康遭到迫害,将要在东市被处死的时候,他表现得十分平静。索要古琴来弹奏,并感叹当初有人找自己学《广陵散》,自己没有教,如今它就要从此断绝了。在这里,嵇康体现出一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气度。对于个人的生死,他好像全然不放在心上似的。其实嵇康并非不重视生命,他爱好养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当死亡来临时,他能做到顺其自然。“顺应自然”是嵇康思想一个重要特征。

       嵇康的好友,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与嵇康共处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他脸上有喜悦或恼怒的神色。在这里,嵇康表现出的是一种“无悲无喜”的境界。即不被外物所牵绊,不为外界所干扰,包括物质得失和人情长短。从这里可以看出嵇康受庄老思想影响的痕迹。

嵇康作品中体现的思想主张

       嵇康的思想主张,大多体现在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文章里。如嵇康主张“自然”,这一点在《难自然好学论》与《释私论》中都有体现。前者批评封建理教,后者批评名教。在前者中,他批评所谓的“礼”和“法”都是统治者束缚人自然天性的手段,而儒家经典鼓励人们积极入仕,导致人们竟相追求功名,不复有返璞归真之心。在后者中,嵇康指出,名教就是名,就是伪,是与“真”,也即自然,相对立的。基于此,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即超越对名的追求,放任自己的自然本心。嵇康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上文提到的嵇康种种事迹,就是他遵从内心自然的表现。

        而不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主张出世,则是嵇康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详细列举了九条不能出仕的原因,表明了自己不愿出仕的决心。在《五言古意》中,他自比鸟儿,远离尘世,自由地翱翔。嵇康也用行动践行了这一点。他终身不与司马氏集团合作,宁死不屈,最终导致被杀。而不屈服于政治压力,不求功名,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表现。

( 作者:安徽农业大学  袁成康 )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