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合工大三下乡有感:临池河,知故乡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9-03 12:5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在没去池河镇之前,我对乡土情结并没有多大的认识,乃至离家在外上大学,感到更多的也是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不太明白今天为何还有人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在没去池河镇之前,我对乡土情结并没有多大的认识,乃至离家在外上大学,感到更多的也是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不太明白今天为何还有人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明明交通如此发达,回家也不过几小时的事;明明见不到的人,可以通过手机联系。今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赴定远池河暑假实践团的一员,见到池河镇的种种,我才明白,那种发自心底的对故乡建设的感情。

三下乡有感:临池河,知故乡

图为实践人员到达池河镇    胡张弛摄

  北岛在《青灯》中有言:“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当我们上门采访时,才知道村中好多老人,他们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26公里外的定远县城。他们有的人在村里当邮递员,负责村里大大小小的邮件;有的人就是一辈子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些老人,将一辈子奉献给了池河镇,镇上的每个人他们都认识,最美好的回忆与相伴最久的人都在这里,乃至儿孙辈想将他们接走,他们也断然拒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随着时间的沉淀,对乡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感情早已融进他们的骨肉,不可分割。

三下乡有感:临池河,知故乡

图为池河镇农居   胡张弛摄

  而今天,许多中年人不离开村中,许多年轻人回到村里,正是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接力上一辈人的薪火。正如我们所走访的卖饲料的大户和养猪农户,他们一个视力不好,而且是糖尿病患者,生活的艰辛并非常人能体会到;一个凭借新农村猪圈改造,乘着改革的春风,走向规模化养殖。如果没有村中的扶贫政策,他们或许生活难以维持,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去谋求生路。而正是乡村振兴,让他们避免了奔波在外的命运,也让他们能为生他养他的地方做出独属于他们这一辈的贡献,从此村中不只有独居老人与留守儿童,整个村庄散发生机勃勃的气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民者在田野。”而那些在殿堂与田垄中毅然选择后者的,帮助农民致富,让科技推动乡村振兴的大学生,无疑是乡村中的创新源泉,他们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弘扬新风,为农村建设增加活力与动力,这些与我们年龄相近的年轻人,值得我们学习与赞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渗透的。

  滁州四面环山,西南如翠石般的山峰中,林壑优美。美好的自然环境不仅能产生一代代热爱这片土地,为之勤耕不辍,为之安土重迁的人,也能孕育出属于这钟灵毓秀之地优秀的精神文化。在文化馆中,跑驴,腰鼓,旱船表演,兰灯花……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让我目不暇接,我这种闯入这方天地的异乡人也不禁为那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乡土表演深深触动。而明朝太平桥细细雕琢的纹理与味甜不腻的池河糕清香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不知古道上的风吹从何起,而它吹往的是故里。年少时闯荡在外的游子,午夜梦回时,烙在脑海中的精神印记,便是这些独属池河镇的乡村文化吧。

三下乡有感:临池河,知故乡

图为明朝太平桥    胡张弛摄

三下乡有感:临池河,知故乡

图为五里井    胡张弛摄

  离别的日子总是充满惆怅与伤感,当我们离去时,村中的接待人员与一些老乡向我们挥手,并告诉我们要常来玩啊。“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想起我们去采访时,村民淳朴的笑容与满满的善意,那招呼我们吃饭热情的语气,我心中不禁一暖,短短的四天,我好像也融入了这里,被这里农民的奋斗精神所感染,动容他们的温情与好客,仿佛身临第二故乡。我轻轻一挥手,向他们笑道:“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的!”

  科技在发展,文明在丰富,但对于乡土的恋情不会消失。有人会离开这里,但他们终究会回到这里;有人一直在这里贡献奋斗,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离开这里有一段时间了,但村民们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这里调研的四天,会成为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让我明白了何为故乡。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