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文院学子社会实践:进三河,访羽扇,悟民族情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8-21 11:11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2019年7月15日下午,安徽师大赴三河古镇暑期实践团队为深入了解羽扇制作工艺,探访手工艺人对于非遗的坚守与传承,对三河著名羽扇传承人丁政权进行采访,深刻了解到那份浓浓的民族情。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8月21日电(通讯员 尹淑彦)2019年7月15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三河古镇暑期实践团队为深入了解羽扇制作工艺,探访老手工艺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坚守与传承,与三河著名羽扇传承人丁政权先生进行了长达约五个小时的采访。深刻了解到一代代手工艺人对于传统的那份坚守,那份历久弥新的民族情。

羽扇中遇契机

丁先生的契机或是在幼时,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炎热的夏日,在去街边小溪下河游泳的路上路过的那家羽扇店;亦或是一次次在羽扇坊的一次次捉迷藏。让幼时的他心底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对羽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并非是祖传历代制作羽扇有家底渊源的行家,我的羽扇技艺是在向一个个师傅的求教中学到的。”受古时技不外传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老一辈的手艺人丁先生那里,非父子相传的技艺学起来更加困难。

但因为一直有着强烈的兴趣支撑着自己和自己幼时的那份执着与坚守,让这份幼时偶遇的契机延续了下来。兜兜转转,在社会中寻求领悟契机,心怀一份感激,回报这个社会。

羽扇中寻变革

从街头叫卖的一把把小小的羽扇到如今规模甚大的产业链,其中成长的心酸亦是言语间无法说尽的。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产业也要跟上变革的道路。丁先生深谙这个道理,船大难掉头,他放弃了把产业规模做大而选择了用现有资金进行产业的转型变革。

把现在的制作工艺与传统的羽扇相结合,把中国传统的剪纸,诗词与羽扇相融合,开辟出一片新的羽扇天地。在丁先生作坊里,他向队员们细细介绍了一把创新型扇子制作出需要的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扇子还未动手前雏形的构造,再到细细的选毛,分毛,每一步的制作都是极大耗费精力的。

安徽师大文院学子:进三河,访羽扇,悟民族情

以丁先生制作的木雕羽扇为例,羽扇的雏形是在制作的三年前产生的,再到一步步的选毛,毛都由是完整混溶的雕毛组成的,根根坚硬。而对于这些精贵的毛的排列组合,其中的艰辛更是一言难尽。而至于羽扇柄的木雕则是由专门的师傅历时一年半制成的。

羽扇中悟民族情

“或许最初羽扇只是我谋生的一种手段,但十年,二十年,直到四十年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不得不承认,羽扇已经刻入了我的心底,成为我这一生都无法抹去的一份记忆。我骄傲,我是一个羽扇传承人。我更愿意把这份技艺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浓浓的热忱。”丁先生动情地说道。

安徽师大文院学子:进三河,访羽扇,悟民族情

就像有的人无法理解历时三年多耗尽心血而制成的扇子,其价值不言而喻,但却无真正的使用价值,大多作为观赏使用。作为社会中前来三河游览的游客来说,购买这样一把扇子实在过于昂贵。极少的购买量与大额的消费开支之间,是什么让入不敷出的羽扇制作坚持了下来呢?

羽毛扇是这个民族的古老智慧,一代代的手艺人怀揣着他们的热忱,投入他们的心血。尽管可能入不敷出,但他已经植根在了心底,促使着我们坚守下去。现在社会和政府给了手艺人更多的支持与保护使得传统的手艺能够更好的保存下去。这是手艺人内心情感所系更是国家民族的根底,需要我们的坚守,让他们更好的流传下去。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