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赴三河古镇三下乡:习羽扇技艺,悟人生真谛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9-10 23:09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7月10日上午9点至12点,安徽师大文学院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的7位队员一行人来到三河古镇智慧羽毛扇坊,拜访有三十多年羽毛扇制作经历的万正华阿姨。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没想到挑选羽毛都有这么门道在里面,做羽扇可真是个精细活!”“今天一上午我一个人完成了一百多根根羽毛的分拣,感觉真是成就感满满呢!”雀跃的声音洒满三河古镇智慧羽毛扇坊门口的一条窄窄的青石街道,为冗长的极具年代感的巷子添了鲜活与生气。“阿姨!咱们明天还来向您学习!”“好好好,我等着你们嘞!”羽扇坊主万正华女士将队员们送至门口,握着队长李瑶瑶的手依依不舍道。队员们走出巷口,仍看到万阿姨站在门槛上微笑挥手。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习羽扇技艺,悟人生真谛

队长李瑶瑶和新旧两代羽毛扇的合影。通讯员 杨沛昀 摄

寻访文化获政府支持,官方力量促文化传承

在来到三河古镇进行调研前,团队已经做好“功课”。三河羽扇是三河古镇的一张名片,羽扇工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之一。作为三河古镇一项远近闻名的传统工艺,三河古镇的羽扇品牌已经走出国门,在东南亚等多国热销,成为当今中国作为文化强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7月8日下午3点,团队负责人到达三河古镇文化办。与事先预约的文化办工作人员胡先平女士对接后,胡女士阅览团队策划,了解到团队队员想要探访古镇羽扇文化的意向后,非常愿意为队员们提供帮助。在政府的帮助与协调下,团队队员来到了三河古镇万正华阿姨的羽扇店。在与万阿姨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政府不仅非常支持羽毛扇这一特色文化的发展,还利用许多官方渠道来帮助羽扇手工艺者们扩大对羽扇文化的宣传,提升古镇羽扇知名度。

观察聆听悟做扇奥秘,实践操作感其中不易

通过这次调研实践,队员们和羽毛扇的制作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做羽扇可难着哩,得有二十几步,可不是一时半会做得完的。”万阿姨笑着向队员们解释,“今天我们做的是分膀和插管,算是比较容易的两步。”队员们细心观察着万阿姨的一举一动,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据万阿姨介绍,她从小就跟着父母做羽扇,“我妈妈当年就是羽毛扇厂里的尖子,雕毛扇子领导都是放心交给她做的,所以我也不用拜师,跟着我妈妈好好学,现在不也是三河数一数二的做扇子的人了嘛。”说到这里,万阿姨露出有些羞赧的神情,手上动作不歇,挑毛串扇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从业多年的行家里手。

在反复观察了羽扇的制作步骤后,队员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充分,纷纷跃跃欲试。万阿姨十分热情,主动将材料提供给大家。可是看人干活轻松,亲身实际操作起来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这个羽毛怎么码不齐”“我这个管子插不进去啊”“我这个颜色是不是有点问题”······队员们的疑问声此起彼伏,万阿姨笑着为大伙一一讲解“你这个要看好羽毛左右翼的区别”“粗的管子要剪开才行”“白色的毛一般是用来点缀的”,随着一遍遍的操作演练,队员们也逐步掌握了制作羽毛扇的技巧,“别看它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是不容易。”队员章宇这样告诉记者。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习羽扇技艺,悟人生真谛

万阿姨教队员们做扇子。通讯员 杨沛昀 摄

交谈知羽扇历史,箴言诉人生真谛

队员们充分利用时间,和万阿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据万阿姨介绍,在其父母辈时,有专门的羽扇制作工厂,但在解放后,工厂被逐步淘汰,羽扇的制作变为私人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支持古镇特色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镇上居民开起小店,羽扇坊也有了突破性发展。当有同学问到关于万阿姨为什么这么多年都坚持勤勤恳恳地制作羽毛扇,而不学着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社交设备来扩大自己店铺的影响力从而提高销量时,万阿姨诚恳道:“每个人都该做好每个人擅长的那一份工,我做了一辈子扇子,我就擅长这个,那我就做好这一件事,其他的有其他人去做,我挣好我这一份钱就够了。”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的却是万阿姨独有的人生智慧。“万阿姨感觉就像自己的奶奶一样,特别亲切,和她聊天还能学到很多人生道理。”队员李文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习羽扇技艺,悟人生真谛

队员们和万阿姨的合影。通讯员 杨沛昀 摄

羽扇作为三河镇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至今已有及其悠远的发展历史。“久远可不是过时,相信在手艺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三河羽扇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长久地流传下去。”队长李瑶瑶最后总结道。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