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采访谢昭新院长:博学于文 坚净在心

社会实践 时间:2022-07-10 11:17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谢昭新家中进行采访。

安徽大学生网芜湖7月9日电(通讯员 马倩宇)“博学于文,坚净在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爱国,敬业进取;务实创新,立德为本。”这是谢昭新送给同学们的寄语。7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谢昭新家中进行采访。

“这是在特殊时期,文学院给我的培养”

1972年,谢昭新进入安徽师大中文系学习,在那个时候,是教学与学工学农学军相结合,除了在学校上课,还去农场学农,到工厂、部队去讲解《红楼梦》。“我们到峄山农场学农,老师教我们从劳动锻炼出发,写散文、诗歌,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系里组织《评红》小组,老师指导我们读《紅楼梦》,到空三师去讲《红楼梦》,由此锻炼了我们做教师的基本技能。谢昭新如是说道。在毕业留校任教后,谢昭新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赵潮钧老师,谢昭新表示自己在赵潮钧身上学到了三点:一是史学观,赵潮钧认为搞现代文学的,一定要掌握好现代文化史、现代文学史;二是史料观,赵潮钧所掌握的现代文学史料的读书笔记,都给了他看,他还摘抄了许多史料;三是专注学科发展前沿观,要关注学科大家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影响下,谢昭新走上了治学道路,传承了导师严谨扎实的学风。他最初从事老舍研究,1994年就出版了专著《老舍小说艺术心理研究》。其后,又出版了《现代皖籍作家艺术论》,再后来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凸显了他的由微观到中观到宏观的研究道路。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谢昭新建议在本科生阶段就应该立足于文本,多读书,多读经典著作,多作读书笔记,多写作,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所进步,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谢昭新:博学于文 坚净在心

图为谢昭新为同学书写寄语。通讯员 张新濡 摄

“院长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与众不同”

2000年谢昭新担任文学院院长。作为院长,他认为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责任担当,作为院长, 一是必须确立学院的发展目标;二是必须建构一批重点学科;三是必须建设一支教学科研一流的师资队伍。带着这样的使命担当,在谢昭新任文学院院长的八年时间里,他带领文学院师生完成了“十个一”重大工程建设。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诗学研究中心于2001年3月申报成功。“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为全国十所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继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之后,安徽省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又一重点文科研究基地,标志着文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在申报诗学研究中心的过程中,文学院上下一心,余恕诚、胡传志两位教授仔细打磨申报表,当时的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顾海良亲自带专家组到学校考察。在诗学研究中心申报成功之后,文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谢昭新:博学于文 坚净在心

图为谢昭新接受记者采访。通讯员 马倩宇 摄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

2022年1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出版,作为主编之一,谢昭新也向记者讲述了院史编撰的故事。在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文学院就已经准备编写院史,当时甚至已经开始收集资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了,但当时文学院的主要经历放在了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就暂时搁置了院史编写。在九十周年校庆之际,才继续编写,开始对文学院的发展做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组建编写队伍、确立编写提纲之后,就开始搜集院史资料,通过调研访问有关专家,最终形成初稿,在多次商讨、打磨、编定后,才有了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编写者的汗水心血。佘大芹书记在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后记>》中说:“在担任文学院党委书记期间恰逄学院九秋华年,和前辈老师、我辈同仁共同回望来时的路、展望今后的路,沿着学院九十年发展的脚步,一路饱览前辈大师的风采、吸吮各个历史时期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甘露,是何等幸事!”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谢昭新:博学于文 坚净在心

图为谢昭新与记者合照。通讯员 王晛 摄

最后在谈及院史对于文学院的意义时,谢昭新拿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读了前言中的一段话:“回顾历史,不忘初心。立足当今,心念旧恩。三十年代,中文崛起。四十年代,历尽艰辛。解放初期,喜逢新生。五六年代,大步跃进。七十年代, 特殊途径。八十年代,全新行进。九十年代,蓄势腾飞。廿一世纪,快速发展。奋力攀登,辉煌峰顶。展望未来,前程似锦。”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