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颂方言童谣 记缕缕乡情——安徽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8-23 10:25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安徽省有多种富有特色的方言童谣,为了保护方言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团队来到省内各地开展方言童谣采录工作。”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通讯员 王越) 蝉鸣阵阵,那是知了在呼唤夏天;童谣悠悠,那是娃娃在歌唱童年。童谣带给人们童年的欢乐,方言童谣更承载着一个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为了更好地保护方言童谣,2021年8月,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江淮分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安庆和合肥各县,开展了方言童谣采录工作。    

“荞麦荞麦,红杆绿叶。开白花,结黑籽,磨白粉,做黑粑。太人七,兴庄稼;伢泼七,挑黄沙。”一句句伴随着欢声笑语的童谣,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回忆。什么?你看不太懂吗?别急,这可是用皖南地区的方言所唱的童谣,让我来为你解释解释吧!童谣的开头讲的是用荞麦做米粑,“太人七”就是大人吃的意思,“伢泼”指的是半大的少年。最特别的是“黄沙”,它说的可不是黄色的沙子,而是母的黄牛。短短数句的童谣,就包含了很多方言词汇。相信现在你已经懂得了这首童谣的含义,然而,在安徽,这样的方言童谣还有许多,会说的人却越来越少。很多方言早已被年轻的一辈所遗忘,对方言童谣的收集整理刻不容缓……

 

方言童谣及其意译 安徽师范大学 王越  提供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交通闭塞,方言更是与普通话有很大出入,十分生僻难懂。如今,除了日常交流是用方言外,我们的阅读、书写、娱乐用的都是普通话,方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家乡,甚至有一部份小孩完全不会说方言。很早前我就有种预感,这样下去,恐怕几代人过后,家乡的方言就会被人们彻底遗忘。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家乡的语言与文化,我积极参与了学校方言童谣采录的社会实践。

采录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童谣有应该很多。然而,到了真正采集的时候,每个人却只能说出两三条,还有很多是重复的。一开始,我采录的对象大多都是中年人,因为我觉得他们的既掌握了较多的童谣,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能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我的工作。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他们告诉我,小时候的确听过不少童谣,可是太久没说,都忘了。后来,我不得不转化策略,主要向老年人采录。出乎我意料的是,在说明来意后,这些老爷爷、老奶奶都十分热情地配合我的工作。我想,作为乡土情结最重的一代人,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是打心底里希望家乡的语言和文化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

             

图为采集童谣录音过程 安徽师范大学 王越 提供

       在收集童谣的过程中,一位老奶奶的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一开始找她采集时,我还有些害羞,害怕她不理解。可是,在她得知我们是在保护家乡的方言文化时,反而十分热情。她说:“伢啊,这是好事情哪,我也希望我们这里的话能够被记录下来。”她还告诉我,她有两个孙子,从小被儿子带在城市里养大,现在一句方言都不会说。而奶奶也不会说普通话,他们每次过年回家,老俩口想和孙子说说话都是难以实现的奢望。其实,这种情况在老家并不是个例。以前,教给小孩子唱方言童谣的更多是爷爷奶奶。而现如今,语言成了摆在他们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交流尚且不易,方言童谣的传承更是难上加难。

  经过数天的努力,我完成了采录的目标,但在有收获感的同时,也有一丝淡淡的忧愁。“八千里外始乡关,乍听乡音慰客颜”,家乡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乡愁,一种情感,它能给与故乡遥亘千里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我明白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一些生僻的方言不可避免地将会慢慢消失,这是时间的选择。时间的洪流裹挟着无数珍宝汹涌而下,仅靠一个人,一个团队的力量难以阻挡。那么,我就不要做洪流的抵御者,我愿成为江流中的拾宝人,从河底打捞上快被掩埋的珍珠,封存入匣内,让后人也可以欣赏到它那莹润的光泽。我无法阻止家乡方言的渐渐消失,但我可以用童谣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为它的保存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或许若干年后,那些方言童谣会消失在人们的口中,但它永远存在于某本书册的字里行间里……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