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淮北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探非遗洋蛇灯,传优良华夏德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8-05 17:2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满满遗失。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慢慢的开始意识到这些即将遗失或者已经遗失的文化遗产。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淮北师范大学)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满满遗失。如今,人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慢慢的开始意识到这些即将遗失或者已经遗失的文化遗产。如今,人们正在逐渐形成珍惜美好文化遗产的意识。

       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赴安徽非遗之策略”的实践活动。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一同了解来自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

       洋蛇灯产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的大邵村,相传元明之交大邵村的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元兵发现二人后欲图不轨,此时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惊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邵家认定巨蟒是“东海蛇神”,为感念其救命之恩,村人扎成蛇灯,取名“洋蛇”,意指巨蟒为海洋中的蛇神。由此开始,洋蛇灯在大邵村的邵姓族人中世代相传。

       洋蛇灯制作工艺复杂,有一整套绑、扎、凿、勾、翘、压、衬的方法,通过老艺人的口传身授加以传承。蛇身以竹篾扎成鳞状,外蒙白布,不绘鳞。夜间燃点时,蛇腹内烛光照耀,白布上出现鳞纹。蛇眼也用蜡烛点亮,看去活灵活现,气足神完。在大邵村,每过18年才会将灯取出玩赏一次,每次玩赏都要增加一节,每节长1.6米,目前洋蛇灯长度已经达到104米。
  洋蛇灯这一传统灯艺,传至今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肥东洋蛇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具历史意义、文化意涵的民俗活动,蕴含了大量当地人的生活信息,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他们独特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 因此我希望大家一起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蛇灯传承人:邵传富    通讯员 薛义提供)

(洋蛇灯表演     通讯员 薛义提供)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