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历览前贤,寻根溯源——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枞阳桐城派考察团系列考察项目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8-02 10:33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
[导读]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枞阳桐城派考察团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于7月19日到23日,深入桐城派文化发祥地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联合枞阳县博物馆,拜谒桐城派先贤坟茔……

(通讯员 刘璇 刘笑源)为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枞阳桐城派考察团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于7月19日到23日,深入桐城派文化发祥地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联合枞阳县博物馆,拜谒桐城派先贤坟茔,探寻桐城派的发展源流。

方氏文脉,桐城滥觞

谈及桐城派早期的创始人,以方学渐和方以智为代表的“桂林方氏”家族在其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而其中又以方以智成就最高,于是团队先后对二者坟茔进行了实地勘察。经过团队寻访查证,方学渐之墓位于今枞阳县城关小学内部,墓前设一墓表,保存完整,上书明代礼部尚书何如宠撰写的碑文。墓表之后为长条麻石铺就的75级台阶,沿山势向上直通三级拜台,墓主体结构被荒草乔木笼罩,绿芜丛生,不胜荒凉。方以智之墓与前者相距甚远,位于浮山风景名胜区北麓白沙岭的“金牛架轭地”,团队队员在枞阳县博物馆吴副馆长的带领下几经周折方才找到正确的位置。和方学渐之墓相比,方以智先生的坟茔整体更加开阔,依山傍水,坐西北朝东南,与其母吴令仪之墓相望。在墓之下依次建立3道拜台,直至山脚,拜台前均有白石栏杆保护,并设立一对石狮子镇守两侧。整个墓地庄重肃穆,清幽高雅,为人瞩目。团队成员在此地进行了多项丈量测绘工作,深刻感受到了方以智先生非凡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修养。后人曾称赞方以智先生:“博学清操垂百世,名山胜水共千秋”,足见方以智先生的极高影响力。览古而知今,我辈青年也应当承担责任,使其风采不至于埋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桐城二祖,中流砥柱

方苞、刘大櫆和姚鼐并称“桐城三祖”,除却方苞并未归葬故里,刘大櫆与姚鼐的坟茔均在枞阳县境内,至今仍为当地群众所熟知。在寻找刘大櫆之墓的过程中,队员们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帮助,最终在金社乡向荣村内的一处水塘之后的山地上找到了刘大櫆先生的坟茔。墓地四周松树参天,竹林秀丽,幽静雅致之风至今可见。坟茔整体坐西北朝东南,设有三级拜台,土冢高出地面仅0.2米,墓后立碑,以二龙戏珠的图案进行装饰。碑文为楷书阴刻,字迹清晰,由姚鼐题写,足见二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友善。姚鼐墓位于义津镇G237省道附近,属阮畈村铁门口小伍庄,距离县城西北约34公里。经吴副馆长介绍得知,姚鼐墓的整体修葺采用了独具枞阳当地特色的青砖白缝建筑方式,因而与其他墓葬都不相同。墓前立有一块白石碑,再前为花岗岩条石砌成的祭台和三级拜台,环境清幽,虽坐落于村落之中,却自成一方天地。刘大櫆与姚鼐生前志同道合、亦师亦友,死后落叶归根,得以遥遥相对,不禁让人心生敬意和感慨。

晚期辉煌,光芒犹存

历史上,桐城派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末和民国时期,晚期成就卓著、名声斐然的亦不在少数,其中归葬于枞阳的以房秩五、李光炯和吴汝纶为代表。房秩五和李光炯的坟茔相对保存完好,容易勘察,而吴汝纶之墓由于人迹罕至和乡村规划的变动,寻找起来颇为困难。团队先是由于导航失灵在吴牛山脚下朱湾村的岔路上徘徊了很久,后来有幸得到村民的指引,才逐渐接近吴汝纶之墓的所在地。在克服了天气苦热和蚊虫叮咬等一系列困难之后,队员们才终于在朱湾村水塘对岸的密林深处发现了吴汝纶之墓的踪迹。墓地共有两座坟冢,右侧埋葬吴汝纶先生和其兄长吴肫甫,左侧埋葬汪夫人和欧夫人,墓前的三级拜台由于被草木掩埋,仅剩不到一半,墓后的两座白石墓碑上的字迹磨损严重,斑驳不清。整个坟茔被重重草木包围,暗无天日,场景凌乱凄凉,令人唏嘘不已。吴汝纶先生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嘉奖晚辈,提拔后进,房秩五和李光炯等人均受其恩惠,进一步促进了桐城派文化的兴盛。队员们站在墓前,想起吴汝纶先生曾作《百字铭》,借以抒怀,感受到他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此次考察,除却理清桐城派在枞阳县的发展脉络,加深了对桐城派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队员们感受到作为文物工作者、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身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我辈理应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继承前人衣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芒。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