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合肥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提着“鸟笼”的青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经济建设脱贫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7-26 09:40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暑期三下乡团队来到丹寨县卡拉村探访鸟笼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玉和,了解鸟笼工艺的传承和卡拉村脱贫致富之路,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建设献言献策。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通讯员 汤紫薇) 走在贵州省金寨县卡拉村寨,你可以随处看见村民家小院里挂着几只精美鸟笼,院里可能还有位奶奶带着孩童们在熟练的扎鸟笼,因为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鸟笼之乡”。

      2021年7月24日,合肥工业大学国家级暑期“三下乡”重点团队——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赴贵州省丹寨县“三维聚焦,共筑‘志智’双扶新道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有幸拜访到鸟笼的传承人之一——王玉和,在这个乡下小店中,团队成员向王玉和老先生了解到了鸟笼工艺的代代传承与卡拉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图为卡拉鸟笼传承人王玉和与实践团队成员亲切交流)

提着鸟笼走出去

      卡拉,在苗语中描绘的就是贫穷落后的样子,而早期的卡拉村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贫穷,这里人多地少,那时的鸟笼也不畅销,村民的日子过的很穷苦。于是,家境贫困的王玉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决意初中退学学习鸟笼技艺赚钱添补家用。刚十七八岁的他在卖鸟笼的时候另辟蹊径,提着十几个鸟笼来到了都匀、凯里等较远的地方售卖,意外的很受一些退休老人的喜爱,每次很快就能把带去的鸟笼销售一空,这让他看到了鸟笼新的销路。

      王玉和老先生向团队成员回忆道,在那之后,他决心把鸟笼做成卡拉村的产业。这个年轻人坚定的跟村民们宣扬鸟笼在外乡人眼里的好,鼓励长辈们坚持做鸟笼,拉拢小辈们学习鸟笼,同时也组织了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探索鸟笼的销售之路。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卡拉鸟笼的名气越来越大,卖的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也过的越来越好。之后, 34岁的王玉和作为致富带头人于1998年全票当选卡拉村村主任,2004年时任村支书,2016年带头成立了鸟笼协会并任会长。

       青年的王玉和提着“鸟笼”走出卡拉村,殊不知,那是将鸟笼工艺推向世界的起点,而其坚定不移的带领村民发展鸟笼产业,正是源于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信,用青年敢想敢拼的朝气和智慧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王玉和老先生的讲述中,团队成员看到了小小的鸟笼给拉卡村带来的希望与幸福,看到了从人们生活中孕育而出的特色民族产物在反哺着它们的创作者。现如今的卡拉村已经成为旅游的圣地,以鸟笼工艺这种少数民族文化产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给这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安定的生活。

(图为王玉和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解鸟笼技艺)

乡村振兴中的发展

       说起当今的卡拉村,王玉和老先生满是欣慰。正赶上乡村振兴战略,政府给卡拉村的鸟笼产业树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卡拉鸟笼得以走出去,2016丹寨的万达小镇建设也落在了卡拉小镇的旁边,给村寨吸引了很多的游客。

     “这些(非遗)技艺都是老一辈的生活”,王玉和老先生说,“在这个时代行不通了,一般年轻人谁会想学呢?只有创造收益,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瑰宝,却很容易被时代淹没,守护传承他们不只是留有其表,更要开拓其适应新时代的方式。在当今这个时代,卡拉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推助力,同时也将鸟笼工艺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根据王玉和老先生所述,现在卡拉村的人们都会做鸟笼,孩子们要从小做帮工,掌握这门技艺,把“接力棒”交到青年人的手中,它便能一直传下去。

跟上时代的传承

       在小店里,团队成员看到了各式各样精美的鸟笼,也有一些其他用途的编织物。问及鸟笼工艺现今的传承,王玉和老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儿媳妇,鸟笼传承人之一——王秋开发的“新产品”,用鸟笼工艺做的一些其他的编织品,因为很多人可能很喜欢鸟笼这种编织工艺,但也不养鸟不需要鸟笼,所以会做成灯罩、装饰品等更实用的东西,大家会更喜欢。

     “ 这些传统文化就像年迈的老人,不断需要年轻人注入奇思妙想,才能让它们在时代中保持鲜活力。”

(图为王玉和向实践团队成员介绍精美的鸟笼)

 (图为王秋创新的鸟笼技艺新产品)

       时代在不断前进,当青年人扛起传承的大旗,这不是历史的束缚,而是创造的时机。无论是的自媒体平台上绚丽的文图视频,还是灯罩花架等创新工艺,如同王秋一般的青年都提上了“鸟笼”,勇敢的向前走着。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