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关于洪水还有这么多小知识——防洪防汛趣味科普

社会实践 时间:2020-08-09 20:06 点击: 来源:武汉大学
[导读]最近洪水成了热点词,安徽作为淮河的途径地,在防洪防汛中处于重要地位,安徽人民也为防洪防汛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徽的一部分地区属于蓄滞洪区,那么关于洪水的小知识大家知道多少呢?

  “珈治洪平,燕助水清——武汉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开展防洪与水环境知识普及活动实践队”由来自武汉大学的50名本科生和来自北京大学的18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从防汛概念措施与水利工程、水环境与水资源两个角度出发,通过联合调研、合作撰稿对防汛与水环境基本原理和时事热点进行知识普及,为提高广大群众应对洪涝灾害、保护水环境的科学意识助力,传播水利正能量。

  想必每个夏季都是广大人民期盼的季节,女生们可以穿上漂亮的小裙子,和心爱的人一起在宫崎骏的夏天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当你看到下面这张一片像海洋一般蓝汪汪的降水预报图——

(2020年7月30日-8月8日全国降水预报图,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我想,现在被暴雨劝退还滞留在家的你,只能生无可恋地说一句:

    在一系列连续特大暴雨的冲击下,一些地方变成了这样……

    还有这样……

(城市遭洪水袭击图,图源网络)

  这是因为中国的汛期常在5~10月,而夏季也是暴雨多发季节,很容易就造成我们经常所说的洪水。那么,究竟什么是汛期呢?

1、什么是汛期?汛期有规律吗?哪些情况会引起汛期的来临?

  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

(汛期概念解释,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朝闻天下》)

我国汛期主要是由于夏季暴雨和秋季连绵阴雨造成的。我国汛期规律总体上是——南方入汛时间较早,结束时间较晚;北方入汛时间较晚,但结束时间较早。

(汛期时的河流,图源网络)

汛期来临原因主要有:

①暴雨或强连阴雨; 

②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冻;

③春季北方河源冰山或上游封冻冰盖融化以及南方春夏之交进入雨季。

我们知道了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候,那么洪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2、洪水形成原因是什么?

  降雨是产生洪水的最主要原因,但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当水流流量超过水渠、小溪或河流的承受能力时就会产生洪水

(洪水形成原因(上),图源网络;

江西鄱阳遭洪水袭击(下),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

(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

(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

(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大部分城市防洪标准只有20~30年一遇。一旦遭遇历史罕见洪水发生,则必然酿成大水灾。

(5)大中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加剧了城市洪涝险情。

    古人云:“暴雨连绵雾罩山,千溪急哮汇江间。”暴雨洪水一哄而来,洪水过后都是泥浆般的黄色,我们不禁对这“茫茫一派黄泥色”感到吃惊与担心,我们的自来水供应还安全吗?

3、一场洪水过后,我们所居住城市供应的自来水安全吗?

  不安全。一场洪水会大量沉积有机物、无机物、泥沙、垃圾等污染物质经雨水冲泡,对河流和水库造成严重污染,这些水体污染很可能超过自来水厂对入水的净化能力。

  而且,若是雨涝情况严重,积水淹没了自来水厂的工艺池,那自来水厂也会失去相应的净水作用。再加上城市自来水管道普遍存在老化、生锈等问题,在地表水增多的情况下,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污染物随之进入自来水管道,而即便是符合国标的自来水,也还是推荐大家将自来水烧开再喝。

  洪水的危害不言而喻,而且大多是由强降雨引起的,我国对于暴雨预警也有详细的划分,为我们敲响警钟,以便做出防范措施。

4、暴雨预警信号是如何划分的?

    暴雨预警信号是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暴雨到来之前做出的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预警信号划分,图片来源:@新华网)

 洪水与暴雨一样,也有大小之分,对于我国出现过的洪水是怎样划分的呢?

5、洪水的不同等级应该如何划分?

①洪水要素重现期小于5年的洪水,为小洪水;

②洪水要素重现期为5年~20年的洪水,为中洪水;

③洪水要素重现期为20年~50年的洪水,为大洪水;

④洪水要素重现期大于50年的洪水,为特大洪水。

(洪水等级划分,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大洪水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影响,“百年一遇”的洪水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其中的“百年一遇”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6、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每一年遇到这种流量的洪水概率是1/10吗?

是。水文现象的重现期具有统计平均概念,比如,在1000年的水文资料中,达到一定标准的洪水共计发生10次,则在统计意义上平均100年发生一次,于是我们称之为“百年一遇”。但事实上100年中百年一遇的洪水可能完全不出现,也可能出现2次、3次等。只能说对于某一年来说发生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为1%,不遇到的概率为99%,利用乘法原理我们可知,N年中至少发生一次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就是:

  例如,我们若想知道10年中至少发生一次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只需将N=10代入上述公式,经计算概率约为9.6%,同理可推求100年中至少发生一次百年一遇洪水的概率约为63.4%。由于是概率问题,因此百年一遇的洪水有可能几年就会遇到。

  除了刚才所说的“百年一遇”,“蓄滞洪区”也是洪灾中的常见词汇。

7、什么是蓄滞洪区?蓄滞洪区群众转移要注意什么?

史上就是江河洪水淹没和蓄洪的场所。将有条件地区开辟为蓄滞洪区,有计划地蓄滞洪水,是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现实与经济合理的需要,也是为保全大局,而不得不牺牲局部利益的全局考虑。

(蓄滞洪区转移注意事项,制图@王雨欣)

    那么有人会问,我又不在蓄滞洪区,甚至也不居住在洪灾常发生地区,还要了解防洪知识吗?

8、不是居住在洪灾经常发生地区的人是否有必要掌握一些防洪知识以及需要掌握哪些防洪知识?

  有必要。洪灾不经常发生的地区,不代表洪灾永远就不发生,天灾人祸,总是降临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而且没有灾害会在发生前提前告知我们,让我们有时间预备。此外,我们不一定永远呆在一个地方,将来外出求学、务工、旅游时,有一定几率会遇到洪水,在那时,我们就会庆幸自己学习了这些知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平时掌握一些防洪知识,将来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就可能用到,就可能保下我们的生命。

(防御泥石流口诀,制图@王雨欣)

 

    防洪的必要性与它的危害密切相关。在认识到掌握防洪知识的必要性后,下面将通过一些数据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洪灾所带来的危害。

9、近些年来洪灾对工农业和各行各业产生哪些危害?

  举例2018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121490县(市、区)19515乡(镇)遭受洪涝火害,受灾人口5576.55万人。因灾死亡187人、失踪32人,紧急转移836.25万人。倒塌房屋8.5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15.47亿元。具体损失统计见表2-1。

(损失统计表,数据、图片来源:中国水利部)

(1)农业受灾情况

全国因洪涝农作物受灾面积6426.98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3131.16千公顷、绝收面积691.60千公顷,因灾粮食减产121.30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166.66亿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657.71亿元。具体损失统计见表2-2。 

 

(农水中的农作物(上),图源网络;

损失统计表(下),数据、图片来源:中国水利部)

(2)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受灾情况

  全国因洪涝停产工矿企业71402个,铁路中断101条次,公路中断48179条次。机场、港口临时关停263个次,供电线路中断13720条次,通信中断68293条次。具体受灾统计见表2-3。

 

(洪水时的道路(上),图源网络;

受灾统计表(下),数据、图片来源:中国水利部)

(3)水利设施受灾情况

 全国因洪涝损坏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510座、堤防32440处计5369.47公里、塘坝16924座、护岸18856处、水闸3210座、灌溉设施73005处、水文测站1342个、机电井20156眼、机电泵站4452座、水电站187座,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增隆昌水库,中型)因超标准洪水垮坝和副坝决口,水利设施损失257.98亿元。具体受灾统计见表2-4。

 

(洪水时的水利设施(上),图源网络;

受灾统计表(下),数据、图片来源:中国水利部)

    汛期与洪水小知识你都有所了解了吗?千言万语终归一句话:“汛期来临,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武汉大学联合北京大学开展防洪与水环境知识普及活动实践队

指导老师:张权、刘嘉梅,撰文:王雨欣

图片:王雨欣,邱嘉琦,排版:柳养清,张显龙,王雨欣

通讯员:蒋睿菁

资料收集:郑琰(北京大学),陈泽灵,杨晨溪,陆红锦

【参考文献】

[1]王建跃.认识洪水——问题与解答之二 洪水产生的原因[J]. 中国防汛抗旱,2011,21(06):75.

[2]洪水等级划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3:50.

[3]要威.新形势下长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思考[J]. 长江技术经济, 2019,3(02):99-104.

[4]张敏.洪灾应急避险常识[J].吉林劳动保护,2015,06:42.

[5]水利部公布2018中国水旱灾害公报[S].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8.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