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让大学生经典阅读不再停留纸上

国内教育 时间:2015-12-03 19:54 点击: 来源:光明日报
[导读]一位穿中式外套的年轻人缓步走上讲台,他没有急着打开书,而是先拿出一件鹅蛋形乐器吹奏起来……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本科生必修课“古代诗文写作”的一幕,授课者是80后讲师……

  一位穿中式外套的年轻人缓步走上讲台,他没有急着打开书,而是先拿出一件鹅蛋形乐器吹奏起来……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本科生必修课“古代诗文写作”的一幕,授课者是80后讲师李萌昀。

  “这是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已经有7000年历史了。”李萌昀说。

  2013年以来,在“读史读经典”等一批倡导经典阅读项目的带动下,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这样“有心”的老师越来越多,这样“有趣”的课堂越来越满。

  “人类经验累积在历史中,提炼经验和升华经验的最佳文献是谓经典。读史、读经典,可以更加明白人何以为人,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人。”人大党委书记靳诺说。

  阅读经典,成长的必修课

  经典,似乎总是和艰深晦涩联系在一起。语言体系不同的大部头文言文,如何才能让90后,甚至是00后大学生读得有趣?

  人大经济学院本科生刘世明今年一入学就参加了“读史读经典”项目。他说,高中时期只看重知识点,对历史细节只有模糊印象,一迈入人大的校门,在 老师的推荐下他接触到了竖排繁体版的《史记》《国史大纲》等经典读物,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经典阅读让我开始思考当下,思考如何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 上让自己获得力量。”

  “说起读经典活动,各高校一直都有,但像人民大学这样设置2个必修学分,由学生工作部门以课堂外学习的形式实施的,应该不多。”人大学工部老师 宋大我介绍,从2013级学生开始,人大将“读史读经典”等课外环节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但不以课程方式开展,由学生自主选择,制定阅读计划。

  通过“名师大家荐书”“一线教师评书”“学生自主选书”,人大推出20本通史、断代史及史学理论精读书目、近百本泛读书目,学生可以依据兴趣,从“通史、断代史”阅读书目和专门史阅读书目中各选5本阅读,通过阅读建立“大历史观”。

  人大学工部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5%的学生认为参与“读史读经典”项目有很大收获或比较有收获,学生最主要的改变是增长历史知识和培养阅读习惯;超过80%的学生在阅读时以兴趣为导向,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超过90%的学生能够以较为积极的心态完成阅读。

  体悟经典,实践之中见巧思

  体悟经典,从阅读开始,但不局限于阅读。在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后,“怎么读”成为人大营造书香校园的巧思所在。

  “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我们制定了周期为一年的项目实施方案,两个学期分别推进‘通史、断代史阅读’和‘专门史阅读’,每个模块都包括‘史学阅读’和‘读史实践’两个环节。”宋大我说,在实践中夯实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的养分,才能真正让感受升腾为理念,嵌入学生生命。

  为营造“悦读”氛围,人大学工部联合历史学院成立了史学经典研读社,还采取招标、认证两种途径鼓励各学院和学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类、竞技 类、体验类等读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像玩游戏升级积分一样,参加读史实践获得每次5分的参与积分,完成学习任务,可赚取各种奖励。

  沙龙、论坛、读书会、工作坊、读史达人评选、史学经典评鉴大赛、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话剧展演、观影会……如今的人大校园里,活跃着90多个形式不同、内容多元的品牌读书活动。

  “书本阅读与自主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读史方法,也让原典阅读不只停留于文字之间,而是深入生活的脉络和行走的体验当中,让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味更深刻、更鲜活、更持久。”靳诺说。

  践行经典,丰富内心情感

  读经典有多少益处?不少同学表示:“最直观的是气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

  走在人大校园,《茉莉花开知多少》等传统曲目常在耳边回荡——这是今年人大推出的校园音乐角公益行动,也是国内首个在校园中进行的音乐公益演出。校学生艺术团的同学每周固定时间在校园进行小规模、近距离艺术展演,他们自带乐器,如在音乐厅演出一般专注。

  今年开始,人大还把书法研习课程列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书法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刚开班,就吸引了三百余名学生报名参加。从未受过书法训练的2014级财政金融学院的邓诗棋,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甚至连握笔姿势都不对,几个月下来,她已经可以写出漂亮的篆书。

  随着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完善,传统文化实现课堂内外“无缝对接”的课程越来越多:文学院的冷成金教授开设了“唐诗宋词导读”、环境学院 的李江华副教授开设了“中国茶文化”、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教授开设了“国剧艺术大观”、国学院的刘新光老师开设了“古都文化”……传统文化逐渐融入 整个教学体系,嵌入育人全过程。

  众多朝气蓬勃的学子安静读书——这正是人大原校长陈雨露心底“大学里最美、最厚重的画面”:“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为学生提供更广的思考维度和更鲜明的参照。”(光明日报 记者 姚晓丹 通讯员 谢天武 赵禾)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