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范大学学子三下乡:访戏迷,品古韵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7-19 21:15 点击: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导读]为知晓黄梅戏业余爱好者的具体情况,2021年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实践团队在安庆市菱湖公园进行采风活动,采访了现场的戏曲表演者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一句句家喻户晓的唱段在整个菱湖公园中回响,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倾听。为知晓黄梅戏业余爱好者的具体情况,2021年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实践团队在安庆市菱湖公园进行采风活动,采访了现场的戏曲表演者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在夏季,安庆市民经常在菱湖公园散步,黄梅戏迷们尤其喜欢在此表演、观戏。在安庆市菱湖公园的盆景园前,一群已经退休的戏曲爱好者正在进行即兴表演。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年龄、知识储备和表演水平各不相同,却因为一个共同的志趣一一黄梅戏而结识。一名路人向队员们介绍,这些都是业余爱好者,只要天气适宜就会在此演唱黄梅戏,从最初的三五人发展到如今的二十余人,公园里的游客都支持他们的举动。队员们观察发现,这群业余表演者吹拉弹唱四种基本的表演方式皆全,充分利用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竹笛、小锣,辅以西洋管弦乐器,随身携带诸种曲谱备选。从传统小调《打猪草》、《女驸马》、《天仙配》到新编戏曲《江山美人》、《黄梅歌声天下扬》、《遥寄》,表演者们每次能够连续演唱数十首黄梅小戏而不现疲态。


 

(图为业余爱好者们正在表演黄梅戏。 团队通讯员傅杨宇摄)

待到中场休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及时上前采访表演者,表演者也欣然配合。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朱铃铃、王中君和孙安三位队员共同采访了现年已经85岁的林华爱。林华爱表示,每年都有不少青年大学生来到这里主动了解黄梅戏、学习黄梅戏和欣赏黄梅戏,与他们交流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过程,听老戏迷讲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等人的故事。在林华爱看来,学习黄梅戏不分年龄,没有严格的限制,有一颗热爱黄梅戏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当队员孙安询问他对当前黄梅戏的创新形式以及发展前景的看法时,林华爱持积极态度:“如今黄梅戏已不再拘泥于传统,吸收了越来越多的西洋因素,加入了乐谱,这对黄梅戏文艺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向孙安列举了今年安庆黄梅戏剧团排演的紧密结合时事的黄梅新戏,特别提及黄梅戏新生代演员逐渐撑起“半边天”。队员朱铃铃、王中君赞同林华爱的观点,认为安庆作为黄梅戏的故乡,应该继续加强对青少年的黄梅戏教育,培养更多黄梅戏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采访。 团队通讯员傅杨宇摄)

当队员采访另一名黄梅戏爱者罗玉珍时,罗玉珍重点讲述了黄梅戏与个人及家庭的故事:她从小跟随长辈学习黄梅戏,发奋练习,缺少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完全凭借个人意志坚持下来,至今已有四十年。罗玉珍强调坚持唱黄梅戏可以开阔人的心境,释放内在的压力,有助于延年益寿、保持健康。她一贯注重向下一代进行黄梅戏教育,其子女和孙女在她的影响下都成为忠实的黄梅戏爱好者,能熟练掌握经典曲目的唱法,对黄梅戏理论更是了然于心。




(图为团队成员与表演者合影留念。 团队通讯员林楠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本次采访活动临近结束时,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与现场所有表演者和观众合影留念。正如队长傅杨宇在日记中总结:“黄梅戏在安庆处处都有,它与市民生活融为一体,安庆人民爱好观戏、唱戏”。罗玉珍勉励队员们深入挖掘黄梅戏精髓、全方面思考黄梅戏的未来,从黄梅戏基本理论入手,逐层深入,直击黄梅戏的核心,祝福团队实践顺利、得到满意的成果。林华爱鼓励队员们保持求索的热情,勇于克服困难和挑战,将锐意进取、永不满足的调研精神应用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并寄语团队:“实践出真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不懈探索,方有收获”。

通过此次采访活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安庆“戏访黄梅”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加深了对于黄梅戏的理解,切实感受到黄梅戏的字正腔圆、清新秀丽之美,认识到安庆群众的生活与黄梅戏密不可分。山美,水美,人美,戏更美,正是全体队员的共同感受。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