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工程大学学子“三下乡”:寻访弋江面塑,走好非遗传承之路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7-15 21:11 点击: 来源:安徽工程大学
[导读]2021年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路以成文”实践团队在南陵县五一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弋江面塑寻访活动。

2021年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路以成文”实践团队在南陵县五一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弋江面塑寻访活动。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之时,也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本次活动以红色文化和精神为核心,以向群众普及非遗保护理念为前提,进一步提升弋江面塑的保护传承水平,丰富当地美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引导推动全社会关注非遗成果,共同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观面塑,感受工艺之巧

2021年6月30日上午8时,迎着夏日烈阳,实践团队踏上了寻访南陵县五一村的面塑传承老人的旅程。弋江面塑(捏巧)是一项流行于南陵县弋江镇五一村及周边地区的工艺美术。弋江面塑在2017年入选南陵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江仁寿老先生是弋江面塑的第22代传人。“风雅南陵,造物殊异;春谷物华,人文炳蔚。”实践团队行至五一村附近,与当地村民友好交谈,由村民指路,到达了江老先生的住处。

刚进入江老先生的住所,可以见到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面塑成品,橱窗里也摆着未干的面塑作品,见到老先生后,队员们依次向江老先生做自我介绍并表明来意,老先生很高兴看到团队成员们对面塑技艺感兴趣。简单攀谈之后老先生提出向队员们展示面塑技艺,队员们情绪高涨,认真观摩老先生手上灵巧的动作,面塑材料在指尖舞动,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刚开始,老先生用材料做了个斑马,他一边做展示一边介绍“首先这个形状是先捏成个圆,之后…上宽下扁…那是斑马的身子”,队员连连点头表示理解。老先生的介绍步骤详尽,十分通俗易懂,几分钟过去后仍兴致盎然,队员们也渐渐动手尝试,老先生从旁指导。等到老先生的展示结束,队员们才意犹未尽地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桌上。为了更深入的了解面塑如今的发展近况,团队提出了相关问题询问老先生,老先生向队员们介绍,面塑工艺是600多年传下来的文化手工艺,由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其发展处境一度受阻,但是手工艺品带来的文化效益却值得重视。当询问道“当面塑工艺发展面临困境时,是否还要继续坚持做下去?”的问题时,老先生拿着手上的作品认真地回答“:我们承担着将古老文化发扬的责任和义务,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手艺。这些年来,市场流行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将流行元素加到面塑中来,力求做出新花样让大家都喜欢。”

访邻里,探索传承之路

7月1日,实践团队来到弋江及周边地区,走访调研当地住户对面塑的了解程度。当队员们采访到一位当地的女士时,她面带笑容,很乐意分享自己和面塑的故事,采访到最后,她从柜子里拿出早年买的面塑向队员们展示,语气中满是喜悦,她指着不远处说“:早些年,这个老人就在那条街边卖面塑,现在听说被什么文化馆聘请过去做老师教小孩子做这个。”通过走访调查显示,弋江及周边地区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群众对弋江面塑了解程度较深,三十岁以下的群众对面塑所知甚少,而在距离较远的地区很少有人听说过弋江面塑文化。弋江面塑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此后,实践团队来到了五一村村委会,在此了解到曾南陵县委书记对弋江面塑评价很高。经过走访南陵县文化馆,了解到南陵文化馆近些年来也立足于本土实际,围绕保护、传承、创新的总体要求,科学布展,为群众打造独具特色和底蕴的乡土文化。南陵县文化馆的非遗展厅在近日向大众展示了老先生的作品“南湖红船”的照片,吸引众多参观者,队员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面塑带来的魅力。回程途中,队员们总结此次旅程的收获:让弋江面塑甚至小众非遗文化更贴近大众,就要解决地域时空限制,将非遗文化与多种形式的载体相结合,或许能够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弋江面塑的道路将越走越广,非遗文化的传承将一路高歌。

图为实践队访面塑传承人的住所  王璟仪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和老先生学习面塑  孙颖摄

图为实践队部分成员与面塑老人合影  王璟仪摄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