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关于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3-06 23:54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在如今的社会中网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加强我们对这些谣言网络舆情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大学生的对于这些谣言的心理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20年末2021年初,我国再次爆发小规模的疫情,河北石家庄市,黑龙江望奎县惠七镇以及北京的大兴区天宫院街道融汇社区是如今的高风险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国家非常重视本次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以及处置工作,严格遵守习近平同志以及党的领导,要严格保证人民健康、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高风险地区都严格实行封闭管理。机关单位人员在单位吃住,居民居家防疫,严重地区每两天进行单人单管的核酸检测。

国家与全体民众齐心协力,采用多种的手段进行防控,然后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这次的疫情中网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通过网络来凝聚力量,媒体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信息,民众通过网络来了解疫情的情况。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与疫情有关的谣言,对民众的心理以及疫情的防控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如今的社会中网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东西,加强我们对这些谣言网络舆情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大学生的对于这些谣言的心理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

新冠疫情是属于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今,我国对于这些方面网络舆情的应对方面研究比较少。但实际上,对于这种重大卫生事件的研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我们对这次新冠疫情的网络谣言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心理状态有一个非常好的研究。

我们虽然有了一些关于谣言对人们心理状态的研究但是并不完善,而且还是如此新颖的传播方式下的谣言传播方式以及听信谣言者再次进行传播的现象进行研究。所以这次新冠疫情事件作为网络谣言研究的案例,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去解决我们的关于谣言传播的问题,并为我们以后对与谣言管控以及治理提供了参考方案,方便我们以后对与谣言进行治理。

(三)研究思路

我们通过对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的梳理以及归纳,可以全面了解我们所研究对象的情况,而且我们可以更好的确定我们的研究到底有什么价值。同时我们这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可以避免很多浪费时间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对网络上那些文献以及论文的分析整理,可以为我们研究谣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研究的科学性与独特性

我国从21世纪初就开始对于网络的舆情加以重视,并且逐步的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于重大卫生事件这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们这次的研究不管是对于重大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研究还是对于政府治理网络舆情都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这次我们系统的整理这次疫情舆情的相关研究,实际上是非常具有创新性以及独特性的。

数据方面: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数据比较真实,可靠。

方法方面:我们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际的调查结果进行结合,然后再进行分析,这对于我们之后的研究调查等更加方便。

应用方面:本作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去更了解网络舆情的状况以及产生与传播方式,并且为以后治理以及研究工作可以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与学术价值。

(五)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的数据来自于团队在2020-2021年开展的调查问卷所取的数据,该调查主要来源于网络,我们总共发布回收了433份问卷,其中我们大部分的调查对象都为18-39岁的人士占比为87.3%,其中一小部分来自于40到50岁的人士占比为12.01%。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调查对象对于网络谣言的心理情况以及网络是如何进行传播的,还有就是调查对象不同年龄段对于谣言的取信情况。方便我们系统的分析大学生群体与非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舆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六)调查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其目的是要尽量避免与减少误差,使调查结果能反映所调查事物的真实情况。

调查小组通过以下措施对调查与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1、事前的质量控制

进行事前的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对于调查对象的控制,还要清楚问卷调查发放给那些年龄段的人,尽量将调查对象控制在大学生与成年人之间,这样的人具有更加清晰的头脑。方便我们进行调查,使我们的调查报告具有意义。

2、事后的质量控制

当问卷统一收集上来之后,对所有的问卷进行复核,减去其中的错误以及逻辑不通的问卷,并且归纳总结所有在问卷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方便以后其他人进行调研分析,并且为后续积累研究经验。

3、数据录入

对数据认真进行收录,将因为输错所导致的数据错误降至最低。

4、数据的逻辑检验

在所有的数据录入完成之后 ,我们要对数据进行逻辑检验,检验其中有没有什么错误的变量,比如多个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检验出错误,那么我们要找出原问卷,并且确定是否存在录入的错误。如果没有,那么此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处理。

二、文献综述

 (一)网络谣言

1、网络谣言的概念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谣言的界定都存在各自的偏差,但在以下几个谣言的特点上,大家都是统一的:信息性,传播性和未知性。故此,本文定义谣言是由社会问题引发,未得到相关主体证实就被广泛传播的信息。网络谣言是谣言的一种新形势,通过网络媒介生成传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网络谣言的特性

得益于当下的网络环境,网络谣言的传播更加普遍性,真实性更难以考究。如今的社会,自媒体(又被称为“公民媒体”或者“个人媒体”)层出不穷。与官方传统媒体不同的是,这些私人化,平民化的传播媒体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也不需要行业门槛,这就造就了大量掐头去尾,没有始末的原始信息大量流传出去。并且,为了流量收入,某些媒体人甚至故意剪辑视频或者歪曲信息的真实含义,用以博取人们的关注和评论。

不同的自媒体又会使得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有所不同。就拿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微”-微博和微信来说。微博具有高度匿名性和开放的话语邻域,是面向所有人的社交平台。网络谣言在微博上通常会以喊话式扩散,某个人发布一条网络谣言,随之被其他网友关注评论,热度快速上涨,甚至会被推上全国热榜让所有人都看见,高度扩散性是其主要的传播特点。而微信,是建立在亲朋好友之间的由一定封闭性的自媒体,大多数使用者对朋友圈内流发的信息具有天然的信任感,因此网络谣言会在微信中呈现较高的被信任性。

3、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网络谣言是社会冲突的反映,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充斥人们的生活,不利于人们获得真实信息,也使得人们丧失对官方媒体的信任,进而引发对政府部门的不满足。例如,在国家实行“二孩政策”时,网上时有生二胎可以领取补助金;独生子女有补贴之类的谣言,引的诸多人民前往计生办讨要说法。类似的网络谣言让普通不了解国家政策百姓们疑惑纷纷,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同时,网络谣言也不利于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良莠不齐的谣言在网络上肆虐时,挤压正规网络媒体的生存空间,也阻碍了正常的信息传播。并且,因为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不同,识别了网络谣言的人在网络上留言揭穿时,却又往往会遭到不明真相的网友们的反对,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网络暴力。举例来说,某地失火消防员在现场抢救灭火时,有市民路过拍下一张一位消防员手拍照火灾现场的照片上传至网络,随即引发网友对这位消防员的批评指责—“身为消防员居然不去救火反而拍照发朋友圈”。他们不知道的是,消防员里也有宣传员的职位,他们所要负责的就是记录现场保留证据。此后,网络上就引发一片“骂战”,后来者指责前者的无知和不负责;前者为自己辩解并不是故意的,由此等等。

(二)大学生心理状态

1、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

根据生理学理论和年龄心理学理论分析,处在18-20岁之间的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心理上的快速成熟期,并显现出相当的性格特点。例如,大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自觉性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为处事更容易受一时情绪控制而做出非理性,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

同时,这个年龄阶段也是个人主义思想最为盛行的时候。一方面大学生在此阶段正式脱离家庭独自踏入社会,自我意识十分明显,热衷于感知身边的事物而非对问题进行理性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另一方面,大学生们也开始逐渐认识了解这个社会,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面对社会现象都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一些不公平现象都有嫉恶如仇的正义感和参与感。然而,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责任感尚未成熟,对社会规则缺乏遵守感,由此易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做出过激行为;亦或在平常生活中罔顾一些规则和守则。

2、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并快速蔓延,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心 理压力。政府迅速出台并严格执行的高规格居家隔离,意味着大学生在此之前所做的规划和安排全部泡汤。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群居性生物,与他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尤其的大学生群体,社交活动占据了其日常生活的极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实行防疫政策期间,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的取消了所有的社交活动。在家足不出户,只能靠刷剧,睡觉,游戏,网络聊天来打发时间。单调的生活方式,长时间的禁足,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情绪一直处于一个较为低落的状态,受负面情绪影响也更大,出现忧愁迷茫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普遍不重视心理调适的问题,通常不把这当一回事,即使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寻求外界帮助的主动性也不强。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一般通过自我消化排解来面对不良的心理状态。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大学生都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但也会伴随一些焦虑。其一是上文说到的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学业上的矛盾。疫情期间,大学生大都在家上网课,而大学生们又普遍自制力不强,无法保持集中高效的学习状态,也没有同学对应做参考。担心自己的学习效果,担心课程考核是否能通过,担心对自己考研保研的影响,担心对就业的影响。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迫在眉睫,却又得不到任何官方的解决方法,难免陷入焦虑之中。

(三)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1、疫情期间大学生与网络

正如前文所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了,在只能居家隔离的疫情期间,大学生们更是将大部分时间在网络上打发了: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线上交友,刷抖音,是大学生们在网络上最常用的。现实生活里,大学生们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随意表露自己的情绪,而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和匿名性,成了大学生们宣泄情感的最佳场所。在这里,他们可卸下现实生活的面具,大胆的表露不加修饰的“本我”,彻底释放潜意识深处最真实的自我。

通过网络宣泄情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更流行的行为。如上文所说,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表达欲望和社会正义感,互联网恰好提供一个绝佳平台:或者是获取信息,或者是利益诉求,或者是评论时政。互联网已然是大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

故此,在面对疫情期间产生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来释放自己。通过游戏,刷剧,网络聊天分散注意力;关注疫情最新消息来了解现状。

2、大学生与网络谣言

尽管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网络谣言就是其中之一。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群体因为自身的社会见识,经验不足,对事物也缺乏一定的辨别真假能力,对网络谣言也无法一时判别其真假。并且,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往往属于情绪行为,同一条消息在不同的心情下看到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浏览信息时,优先关注的是信息自身的内容及其背后显现的问题,至于信息的真实性大学生很少有调查求证的主动性。尽管他们知道信息并非完全真实,但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的信息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非真实感,因此大学生们更倾向于信任。

而在疫情期间,大学生们普遍内心比较消极的状态下,其更容易被网络谣言带节奏,借助网络谣言所来带的爆点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网络谣言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其一,干扰大学生获取真实信息,危害其健康正常的上网行为。这些网络谣言层出不穷,扰乱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利于其培养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其二,网络谣言容易引起带节奏,一些蹭社会热点的网络谣言非常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在氛围的带动下,大学生往往又不明所以的大量评论转发。留下大量的不当评论,并且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其三,由于网络是虚拟性,大学生本身又对规则缺乏敬畏感,在网络谣言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热衷于网络恶搞,故意散播一些模棱两可的消息,挑战道德法律的底线,从而满足自身的乐趣。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不利于其培养文明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总结评述

综上所述,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特点的研究,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以及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有不同程度上的隐患,大学生受到的压力更大,更容易焦虑,因为一时情绪而做出的出格行为也越发频繁。同时网络媒体也是大学生精神寄托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打发时间的重要手段,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故此,如何调节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应激心理状态,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解,均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三、现象描述

(一)时代现状

1、21世纪——互联网时代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在21世纪得到高速发展。中国在这一历程中的汗马功绩不容小视。正如曼纽尔·卡斯泰尔所言,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社会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他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会收到网络的深刻影响。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全新的网络社会已然生成,各个国家在网络领域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2、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9日,湖北省武汉市医院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医院对病患进行隔离后相关单位立刻开始着手工作,包括对病毒的检测、调查。2020年一月20日至2月20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迅速增长,

中国政府为防止病毒扩散更加严重,在临近“春运”大关前,对武汉实施封城措施并号召全国人民减少外出。2020年3月18日至4月28日,在众多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以武汉为主的全国本土疫情基本阻断,武汉医院内的新冠患者实现清零。2020年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范工作进入常态化,外来病例得到十分有效的控制。如下图所。

3、数量宏大的中国网民

如下图所示,截至2020年中国网民已达到9.04亿,而其中学生占比更是高达26.9%。2020年期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自1952年恢复的高考后,2020年唯一一次将高考推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群体收到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对其心理以及生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舆情的产生原因

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呼吁广大民众居家隔离,减少外出,使得中国新媒体信息量与日俱增。一方面一线人员恪尽职守,不分昼夜地与疫情作战,另一方面广大居家隔离的民众通过互联网时刻关注着疫情态势的发展。而网络舆情的本质是公众对公共事务参与权的需求,公众对知情权、表达权等民主权利的需求,以及公众改变信息不平等地位的迫切愿望

1、社会公众的恐慌

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全国民众对突然来袭的灾害手足无措,一时间各地谣言四起,物价上涨,多处交通要塞被关闭。生活在和平年代下的人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局面,尽管官方及时实施应急处理,但网络世界太过宏大,难免“漏网之鱼”,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人心惶惶,民众对于网络舆情很容易相信,进而变成以自己为中心开始在周围的人传播开来,造成开始怀疑甚至抵制政府的行为出现。

2、政府公信力不足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各项制度还在加快步伐完善中。近几年中央提出的“打老虎”口号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地方政府内的“小老虎”一只又一只被暴出来。这一只只“老虎”被曝光,的确是为民除害可另一方面也反应出地方政府由于远离中央,疏于管理。在如此背景下,民众难免会产生质疑政府,加上负面网络舆情的煽风点火,很容易出现诋毁政府的行为出现。

3、商业利益的驱使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更让大众对社会事件的表达权和表达欲得到了空前的满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平台诞生,这也造成了原本的充盈的利益在经过多方竞争后不足以满足某些媒体和个人的“胃口”。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自行杜撰新闻,制造舆论欺骗大众,进而创造所谓的热点话题,增加自身的粉丝量和社会关注度,以此来谋取不正当利益。

4、敌对势力的煽风点火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外诸多势力不满于此,于是便通过互联网渠道宣扬“中国威胁论”的负面言论,诋毁中国政府,以期激发社会公众的不清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有境外用户通过互联网手段,将一些官方的话进行曲解,以此引起民众的共鸣,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民众的控制,进而破坏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网络舆情中谣言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基于调查问卷显示,其中网络舆情中对于大学生的主要影响是在于延迟开学以及居家上网课使得学习效率下降。在此期间疫情传播方面的谣言不断冲击着居家大学生的心理防线,促使学生的心理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

1、谣言加大了高校在疫情期间的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难度

新冠疫情期间为避免疫情的扩散,中央号召高校实施网上授课的方式。诚然,这种方法很好的抑制了疫情的扩散,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一方面谣言在大学生的朋友圈的传播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庞大的信息令本居家学习焦虑的大学生应接不暇,谣言通过以“量”的形式,使得心理防线正在遭受新冠疫情冲击的大学生的辨识能力出现麻木。谣言混淆视听,扭曲事实,干扰高校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2、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下滑

自媒体时代的出众有特点就是信息量宏大以及用户的表达权、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但这其中的谣言顺用了这一特点。大学生一旦接受了大量的谣言,其负面情绪不断累积,随之使得社会意识、道德意识淡薄。在网络上表现为对“谣言”不加辨识直接转发的“失范”行为。

(四)研究评述

网络舆情亦如一把双刃剑,但他的刀柄却不是能轻易握住。倘若能通过合理的方式,例如科学传播网络信息、提高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任度、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等措施,这样网络舆情在国家对于各地政府的审查管理工作中也能起到一定的协助作用。与此同时民众通过合理运用网络,对地方政府的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无形中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自2020年12月武汉市爆发新冠疫情以来,多个新媒体平台上相关的网络话题居高不下,这不但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于国家的关心,更体现了中国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美德。但一些扰乱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言论也传播开来,导致民众在这些负面网络舆情影响下产生了不满情绪,给政府的防控疫情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如何使用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是当今时代下各个国家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结合国内多篇文章分析,对个别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下的网络舆情处理经验,以应对中国互联网在未来发展的潜在威胁,这样才可以在同世界其他国家网络领域竞争中快人一步。

四、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抽样调查包括各年龄段人群,主体为在校大学生。本文采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性别、所属地区、对谣言的相信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对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影响进行调查。由于疫情影响,问卷主要采取线上问卷调查。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共发出问卷43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433分,问卷回收率为100%。为了更好的研究新冠疫情期间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心理状态影响,主要选取了371位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本问卷设计25个问题,大致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大学生个体特征分析,包括其性别、年龄、所在地区;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个别谣言的信任程度;第三部分为大学生行为心理状态分析。第四部分为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问卷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如图4.1所示,其中男性占总人数比例的48.79 % ; 女性占总人数比例的51.21%;两者比例接近1:1。

再通过对大学生疫情期间所在地区词频分析,来自安徽,广东,湖南的大学生占多数,其次为重庆,江苏,四川,多为非疫情严重地区。而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较少,如来自河北的仅有3人,来自湖北的仅有4人。

2、各类谣言可信度

问卷中对可信度进行5等分级,由1到5表示其对该谣言信任程度逐渐加深。

疫情起因类谣言:

“疫情来源于某科研实验室病毒泄露”

如图4.2所示,78.71 %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11.86%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4.3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3.5%%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1.6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1.39,相对信任程度较低。

“印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称在新型冠病毒的S蛋白中发现了4个特有的插入片段,而且这4个插入片段中的氨基酸残基均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复制蛋白gp120或Gag中的氨基酸残基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并以此推断出新冠病毒可能为人造病毒”

如图4.3所示,64.69 %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15.63%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9.16%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8.89%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1.6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1.68,相对较低。

疫情传播类谣言:

“一名从湖北武汉回北京的发热患者到协和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从医院逃跑并失联。”

如图4.4所示,23.99%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40.43%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21.56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8.89%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5.1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2.27,相对较低。

“专家受采访时表示宠物会感染并传播疫情。”

如图4.5所示,4.58%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5.1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7.0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18.8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64.4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4.28,相对信任程度最高。

“戴口罩的时候,如果感冒应将有颜色的一面朝外,没感冒反过来”

如图4.6所示, 36.39%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29.1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18.6%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10.78%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5.1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2.18,相对信任程度低。

疫情防治类谣言:

“多喝茶可以清除新冠病毒。”

 如图4.7所示,97.3%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1.89%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0.2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0.2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0.2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1.04,相对信任程度最低。

“新冠病毒会在咽喉停留4天,用温水、盐水或醋漱口可以消灭病毒。”

如图4.8所示, 66.3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28.5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4.58%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0%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0.54%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1.4,相对信任程度较低。

“桑拿、汗蒸能预防新冠。” 

如图4.9所示,94.0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4.58%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0.2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0.8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0.2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1.09,相对信任程度较低。

“大蒜切片氧化15分钟后含服可以消灭病毒。”

如图4.10所示,83.0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12.94%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3.23%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0.2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0.54%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1.22,相对信任程度较低。

疫情影响类谣言:

“由于疫情的影响,春运取消,提前停工放假。”

如图4.12所示, 4.3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4.3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9.97%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21.02%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60.38%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4.22,相对信任程度较高。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1年春节快递提前停运。”

如图4.13所示,5.93%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1。5.66%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2。7.55%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3。16.71%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4。64.15%的研究对象认为其可信度为5。大学生们对本谣言的平均信任程度为4.19,相对信任程度很高。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疫情的起因和疫情的预防这两类谣言信任程度最低。疫情起因类谣言共2例,平均信任程度为1.535,例如“疫情来源于某科研实验室病毒泄露”平均信任程度仅为1.39。疫情防治类谣言共3例,平均信任程度为1.1875,其中“多喝茶可以清除新冠病毒”最低,平均信任程度为1.04。而对于疫情的传播和疫情的影响这两类谣言,多数大学生认为其可信度较高。如疫情传播类谣言共4例,平均信任程度为2.91,其中“专家受采访时表示宠物会感染并传播疫情”,其平均信任程度为4.28,达到了最高。疫情防治类谣言共2例,平均信任程度为4.205。将其按照平均信任程度排序有:疫情传播类谣言(4.28)>疫情传播类谣言(2.91)> 疫情起因类谣言(1.535)> 疫情防治类谣言(1.1875)。

3、大学生行为心理活动分析

研究对象的舆论一般来源:

在收回的371份问卷中,如图4.13所示,“微博、贴吧”占比76.21%。“短视频平台”占比68.59%。可以看出网络信息平台为大学生们的主要舆论获取渠道。“QQ、微信”占比34.87%。“其次为网络社交平台。这两个平台占大数,可见舆论主要在这两个平台传播,而其他仅占比13.39%。

研究对象转发谣言的动机:

由图4.14可知,有44.74%的大学生对谣言信以为真,从而转发谣言。可以得出这是谣言在大学生当中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15.63%的大学生因为从众心理,会出于交际需要,表现出与大多数意愿相一致的外在表现,因而会去跟着别人一起转发。有自己看法的大学生占比18.06%和从未转发过的大学生占13.48,他们面对谣言能理性看待,有自己的想法,从而能作出正确判断。还有8.09%的大学生因满足自己的娱乐心理从而转发谣言,其道德责任感被弱化,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

研究对象对谣言求证的渠道:

如图4.15所示,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官方得知谣言的真假,占总人数的48.79%。其次为博主打假,占比20.75%。然后是通过相关人士得知,占比17.25%。最后是辟谣平台,占比13.21%。可见大学生对官方的相信程度较高。

研究对象认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原因:

由图4.16可以看出,有73.32%的大学生认为“相关真实信息没有及时公开,使人盲目相信“是谣言传播的主要原因。同样,有52.0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虚拟环境为传谣作保护,产生侥幸心理“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原因。选择”部分群体发泄负面心理,扰乱社会秩序“和”为制造话题,追求流量,获得热度“的占比较少,仅有22.91%和31%。选择”其他“的仅占3.23%。“相关真实信息没有及时公开,使人盲目相信“和”网络虚拟环境为传谣作保护,产生侥幸心理“两个选项是大学生的主要选项。那么对于以上原因,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更新疫情信息,网上公安要加大对恶劣谣言的打击力度,来遏止谣言的传播。

研究对象面对网络谣言的心境:

由图4.17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在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网络谣言时,表现为冷静理智的人最多,占比52.83%;较为乐观的人占比15.63%;表示事不关己的人占比16.71%。但是,仍有14.82%的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谣言时表现出焦虑恐慌的负面情绪。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网络谣言时,能够保持一个相对正面的心境。不难看出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效果显著。同时,对于小部分感到焦虑恐慌的大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研究对象对那些方面谣言感到焦虑:

如图4.18所示,再结合大学生对个别谣言的可信程度结果来看,大学生更易对“疫情的传播情况“和”所在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方面谣言产生焦虑,同时对相关谣言信任度又很高。其次有45.55%的大学生对“疫苗的研制情况”感到焦虑。另外,仅有21.83%的大学生选择“疫情的起因”。由于所在地区的疫情严重程度与大学生的生活相关程度最高,因而这方面谣言对大学生影响最大。

研究对象排除焦虑的途径:

如图4.19所示,大学生排解焦虑的途径,74.93%的人选择“自我发泄,自我调节”,12.4%的人选择“与老师,同学,家长交谈”。9.7%的人选择“其他”。选择自我调节的大学生最多,那么就需要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技能。

研究对象面对网络谣言的感想:

由图4.20可知,47.92%的大学生将谣言当作“纯粹信息获取”,38.27%的大学生“对事件思考,引发对社会现象的看法”,7.55%的大学生对谣言“联系自身,有较强的情绪波动”。6.2%的大学生对网络谣言有“其他”感想。

无法按时开学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如图4.21所示,可见无法开学,对86%的大学生有消极影响,其中感到焦虑,无法正常学习最多,占比60.38%;浪费时间的其次,占比20.22%。另外有3.7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而仅有5.76%的大学生认为延时开学据有积极影响。可见延时开学是弊大于利,本来应该用于学习的时间却无法学习,令不少人感到焦虑。

当疫情蔓延到本省时,您会反复关注有关疫情的消息。

如图4.22所示,疫情蔓延到本省时,有84.91%的大学生会反复关注疫情信息;另外有9.97%的大学生较为关注。而金鱼5.12%的大学生不怎么关注。可见疫情靠近时,疫情消息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了较大联系,大学生对于疫情的消息关注程度也随之加深。

4、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民众(其中极大部分为大学生)对疫情有关谣言的易感程度和部分疫情谣言类型的可信程度,以及影响民众对谣言进行再传播的因素。

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中,在读大学生的占比超过85%,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和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是他们获取疫情相关信息与有关舆论的主要途径和来源,由此得知互联网是为很大比重的大学生提供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可以推测网络谣言会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调查结果中,面对网络谣言,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能够保持冷静理智。尽管纯粹进行信息获取的民众占最多数,但也有较大比例的民众能够对事件信息进行思考,得出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研究结果表明,调查问卷中有关疫情来源类谣言、疫情传播类和疫情预防类谣言,谣言易感率较低,民众普遍认为不可信;而关于疫情传播途径类谣言和疫情造成的影响类谣言,谣言易感率较高,民众对此类谣言趋于相信。调研得知,网络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一是网络具有虚拟和隐蔽的特点,网络覆盖范围大,信息资源广,使得信息资源的发布者无约束感,同时制造话题助长热度,可以获取流量等利益,这会利于网络谣言的传播,二是相关真实信息没有及时公开,使得民众不知晓真相,从而盲目相信传言。民众进行谣言的再传播,通常是因为对谣言信以为真。据调查,民众对于官方或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因此对于网络谣言的辟谣,需要官方账号及时发布有关内容,减少公众对真实信息获取的滞后。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于疫情的蔓延和国家防疫工作等信息还是较为关注的。

五、结果与讨论:

(一)疫情期间特征明显的谣言大量爆发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疫情传播态势、虚假防治措施等谣言在网上大量涌现和传播,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严重影响网络安全秩序和社会稳定,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严重干扰。这类谣言都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类型广泛,疫情期间有关疫情来源、感染情况、疫病防治、病毒信息、防控救援工作、疫情影响、专家话语、社会事件、国际政治、涉外信息等谣言层出不穷,且谣言内容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备受民众关注;二是传播迅速,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高速发展,谣言的传播渠道和方式较之以往更快捷更方便,因此谣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通过互联网在人群间快速扩散;三是反复出现,谣言间隔一段时间后,往往又换了一层外表重新传播,民众容易陷入集体盲从状态,对真伪不明的信息跟风评议,且对谣言转发具有随意性。而谣言得以流传开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公开滞后以及缺乏透明度,由于官方权威信息的缺失,使得民众对于事实真相得不到清晰的了解,进而盲目相信流传的信息;二是大众缺乏相关知识,由于自身的认知局限,对谣言内容信以为真,以讹传讹。

(二)疫情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为消极

新冠疫情使得人们的节奏被打乱,原本应该回到学校的大学生因延期开学只能在家上网课,线上教学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它不具备强制性和便于交流的特点,大学生在线上学习时,一方面学习效率普遍较低,做不到对于知识的充分理解,另一方面思想较为乏力,消极情绪容易在心中积压,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居家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问题,除了家长不能及时与人倾诉沟通,往往只能自我发泄、自我排解,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些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就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在疫情期间,谣言在网络上大肆散布,可能会让大学生对疫情产生错误的认识,内心感到惶恐不安,增加焦虑程度。

(三)大学生应当做谣言的终结者

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知识群体,是祖国的栋梁之才,一方面,网络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更为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学识和科学素养,理应具备较强的识别和分辨能力。因此,面对网络信息,大学生要综合分析信息的可靠程度,得到消息看信息源头,要确认消息发布者为权威渠道。面对谣言要多加思考,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谣言进行理智分析。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谣言的危害和辟谣的难度,因此更要慎重传播信息,未经验证真实不得轻易转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这种社会责任感。

(四)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承担着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时代重担。高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疫情下网络谣言丛生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疫情背景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更辩证地看待网络舆论。高校安排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可以为大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需求强烈的方面给予重点关注,要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开展心理指导和思想开导工作。只有抓住疫情中大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前疫情,理性辨别网络谣言,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六、对策

(一)完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

1、加强网络审查,及时辟谣

当地政府因健全网络方面的法规,对在网络上传播谣言并对社会造成损害的人追究法律责任,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同时,政府应确认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实行实名制,以确保网络环境的规范化管理,做到追根溯源,使始作俑者浮出水面。此外,政府需要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与民众进行明确的说明并鼓励民众作为网络监管者的一员,对网络上疑似谣言的信息进行举报。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信息飞速传播。当网络谣言发生时,政府很难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网络谣言会在民众中迅速传播。若政府无法确认网络谣言的起源以及传播者,那就无法将惩罚措施落到实处。所以,政府需要保持网络监管的及时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及时有效地获取网络上的谣言信息,阻其来源,断其传播。若已有民众受骗,则因及通过官网、公众号、手机短信、街道广告、大屏幕等媒介向大众辟谣,以定民心,防止民众听信谣言。

2、建立与完善突发事件的谣言检测与防范机制

虽然,网络谣言在有心人的运作下可以在网络里迅速传播并影响人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模式,但是,网络上的辟谣方式与渠道也是多种多样。诸如微博、贴吧、抖音等平台都有辟谣、打假的人士,在一些谣言性质的文章评论里也有热心的民众讲出事实。所以,政府可以加强与自媒体平台的合作,建立自己的自媒体账户或者与流量多的自媒体人进行合作,使更多的民众了解有关疫情的起源、疫情的传播、疫情的防治以及疫情的影响的真实信息,扩大辟谣的广度,加强辟谣的力度。

政府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追踪搜索,对有价值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并整理成有效信息公之于众。同时,政府可以对网络舆情的动态进行分析以发现网络谣言产生的趋势,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在谣言欺骗更多的民众前阻止谣言的传播,删除各类相关的内容,要求当事人曾请真相并进行官方辟谣。

同时,政府应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及时公布已经出现的谣言与疫情的真实信息,并利用媒体引导舆论到正确的方向上去,避免民众恐慌,错信谣言。

(二)关注学生心理,加强疏导

1、定期进行心理辅导,长期跟踪治疗

大学生心理辅导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学生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需要进行长期的的心理辅导,除了心理课程与心理辅导会议外,应对存在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深入调研与问卷分析,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的文章,搜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请心理老师进行疏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帮助学生走向成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2、及时跟新实时动态,传播真实信息

为防止学生受网络谣言刺激,无意中帮助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以致思想恶化,学校应该及时向学生公布真实信息并进行正确的思想建设与精神引领。学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海报、传单、网上公开课、公众号推文、年级大会、班会等渠道进行抵制网络谣言的宣传。同时呼吁学生帮助监督,及时反映相关情况,互相告知谣言的真实面貌,互帮互助,关心他人。

3、磨练学生意志,提高抗压能力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学业、工作、感情等压力接踵而至。而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对事物的认知尚不成熟,易受困扰且很难脱困,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自我调控能力不足。需要学校进行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去做研究、与陌生人交流、制定计划,通过在活动中吸取的经验以及获得成果时的荣誉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走向成熟、融入集体。通过帮助学生进行历练,磨砺意志,正确地面对挫折。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