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暑期三下乡实践:红蜡烛前明似昼

社会实践 时间:2020-08-14 10:20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今年暑期,跟随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薪火相望,廿载又新”校友寻访团队的脚步,在一次次的访谈中,我却读懂了“秉烛夜读”不一样的含义。也知道了有那么一盏烛火,在薪火相传。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通讯员 王君瑶)“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学校里的烛光教室,同学们在那秉烛夜读。”这是在一次访谈中,现为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主任方海涛叔叔对我们所说的话语。不知为什么,当我听到这句话时,脑海中想到一句诗:红蜡烛前明似昼。这似乎总能让我联想到读书人在跃动的烛火下夜读的画面,那应该也可以算是“风雨夜秉烛夜读”吧。

今年暑期,跟随着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薪火相望,廿载又新”校友寻访团队的脚步,在一次次的访谈中,我却读懂了“秉烛夜读”不一样的含义。也知道了有那么一盏烛火,在薪火相传。

小小的烛光教室,承载着大大的梦想

方海涛叔叔是1995年进入安徽师大物理系电子工程专业学习的一名学生,谈到母校时,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怀念的微笑。触动我的是,在历经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后,至今他仍记得“当年在物理楼和生化楼有几间教室晚上是不关闭的,为的就是给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我想,这一间间烛光教室,一位位秉烛夜读的学子,用书页的摩擦声代替了无言的陪伴。

我曾不止一次地去试图还原方叔叔口中的烛光教室,那该是一间怎样的教室?我只能凭借着我已有的认知,想到那一间间教室中:有一支支或明或暗的蜡烛,座位上坐着的是一位位怀揣梦想的学子,他们或提笔深思,或勾勾画画。我知道,夜不闭室的烛光教室,承载着那时莘莘学子的梦想。

灯光代替了烛火,但不变的是夜读

疫情、洪涝等种种不幸接踵而至,自寒假放假在家,我已有八个月之久没有见过师大。但在方叔叔的讲述中,朝夕相处了一年半的师大也变得愈发清晰。作为一名2018年进入安徽师范大学读书的学子,我没有见过方叔叔口中当年的烛光教室,脑海中却不由自主也闪过一幕幕:亮如白昼的敬文图书馆内,书架边、电脑旁是学长学姐们汲取知识的身影;盏盏白炽灯下的行知楼里,教室内、走廊上是师大学生刻苦复习的面庞;就连每每我回宿舍必经的小路路灯下,也有踱步的、静坐的学生们小声背书的痕迹。

水光潋滟的敬文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 王君瑶 摄

是呀,时代更迭交替,科技日新月异,变的是一盏盏白炽灯代替了一根根蜡烛,不变的是一代代师大学子夜读求学的精神。居家学习期间,虽说学习环境可能没有在学校里那么好,但身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也始终每日都坚持读书,这可能也算作是传承的一份子吧?“在大学里要多读书,多体验,多认识朋友,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方叔叔说。是啊,对目标很坚定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它。对目标不坚定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总会遇到很多困难,想要放弃。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拥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心,不要着急。也就正如方叔叔所谈到的:“在做实验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失败的,但只要有一次成功,那就成功了。”

新世纪师大人,以爱与责任为“烛”

时间悄然而逝,方叔叔已经谈到了他在防汛抗洪期间的经历。身为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主任的他,无论风雨始终坚守在岗,筑起抗洪防汛的第一道高墙。谈到气象检测,方叔叔给我们看了一张曾经他们在实验室门口的留影。黄而亮的灯光下,纷纷扬扬卷下了一天大雪,雪中是四位全神贯注讨论降水现象检测的身影,这让我莫名感到了阵阵暖意与感动。这虽然可能是工作所要求的,但从方叔叔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坚定与执着,这种精神,应该也与当年方海涛叔叔在师大秉烛夜读时的状态相似吧?

方海涛叔叔在2018年降水现象检测实验室留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钱佳佳 提供

眼前有些模糊。浓郁而凝重的外裳包裹着的,仿佛不是那欣长的身躯,而是一根根厚实的烛芯,端顶跳跃着小小的暖色火焰,照亮他们的不是燃烧的蜡烛,不是头顶的灯光,而是他们灵魂中名为爱与责任的“烛”火。我知道,那盏烛火定是薪火相传。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