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赴“天下第一酒坊”:溶米生香,匠心深藏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9-11 17:0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有李太白快意人生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也有白乐天温暖亲切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佳品。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时有李太白快意人生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也有白乐天温暖亲切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佳品。作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三河古镇“探古镇变迁,觅工匠精神”调研实践团队中的一员,我来到了古色古香的三河古镇,循着米酒清甜的香气,穿过青石巷,越过望月桥,行至米酒坊前,推开半掩的黑色木门,撩开纱帐,汨汨酒液顺着木质的古老仪器缓缓流淌,米酒的清香仿佛越过千年的时光,泌人心脾,未饮唇齿已留香。

色美味甜——淡酒色传深情意

这里是“天下第一酒坊”,在详细介绍了三河米酒的制作过程后,酒坊的主人刘伦西先生给我们品尝了他酿造的米酒。酿成的米酒有三种,一种色白而微浑,入口清甜,米香浓郁;一种色棕而酒清,入喉甘冽,酒味醇厚;最后一种偏向现在用高粱制作的白酒,辛辣浓郁,略微呛鼻。三种米酒各有其特点,但都饱含一个“香”字。“这种半透明的酒液才是最好的。”刘先生说道。

酒有多种,五颜六色,数不胜数。但是这种最质朴的粗糙酒水,却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青睐。淡淡酒色一点白,渗入古巷满长安。谁人不识玉琼液,情怀满载诉木台。淡淡的酒色中始终保持着传承人们对米酒的一种执着,一种热爱。我们都不是会喝酒的人,但那浅浅的“香”字,却始终吸引着我们在这个古老的建筑内逗留。或许米酒真正的美就在这里,这是一种能让不懂酒的外行人都被它吸引的魅力。再看传承人们那种坚守、认真和毫不含糊的态度,似乎也随着糯米一同溶入酒里。我们品尝的不仅是米酒之香,更是一种令我们肃然起敬的传统情怀,是一种值得我们赞颂和传播的信仰。   

古老技艺——小米酒蕴大匠心

“米酒的保质期不长,因为它是用糯米,用我们人工原汁原味压榨出来的”。看着那上上下下的人工加压和分装过程,我不由意识到,流水化的大批次生产永远比不上饱含匠人心血的加压。在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先进的科技与传统的手工似乎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对立,方便的机械逐渐替代了效率低下的手工,匠人们的心血仿佛也被机械绞压殆尽。为什么这些技艺最终都落得个失传的结局?

在我们参观学习米酒的制作过程里,在对糯米那一上一下的加压中,在我们团队的队员们一阵阵饱含惊叹的声音中。答案或许显而易见:它太难,太苦,太累、太繁琐了。当这些工艺步骤一个个被人工完成后,所耗费的心血和精力不是光靠我们参观就能理解的了。真正的传统工艺,在每一次对工艺的重复中,都铭刻着匠人们的心血,孕育着他们的期待。这不仅质变升华了糯米,也点燃了我们对它的守护之心。 简单的一次参观学习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希望能够从这色香味情俱全的文字后,让其它人也了解到这匠心深藏,值得铭记的传统工艺。

“家酿亦已熟,呼僮倨盎盆。小妇便为客,经袖对金樽”。这是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先生赞美米酒的诗句。学习结束后,刘先生亲切的送我们出门,有人能继续关注这项工艺,他看起来很高兴。在这小小的一壶米酒中,蕴含的不知是多少次的失败与坚守。这技艺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这个时代的我们,或许不会像米酒的传承人那样深钻精研它的奥妙,但不管多少年后,我们要能诉说那小米酒蕴含的玉色,诉说那一齿留香,让身边的人了解并关注这项传统的技艺,并让那些品尝米酒的人发出内心的感慨:“这就是传统的味道”!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