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赴九华谈经典传承:静好岁月里的默默守护者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9-07 15:40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走出代村村委会办公室改成的临时教室,去学唱青阳腔,去走访九华民歌传唱人,与文化馆馆长细细谈论文化的力量,我跟着团队一步一步走进了九华山的文化底蕴。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通讯员 王钰婷)走出代村村委会办公室改成的临时教室,去学唱青阳腔,去走访九华民歌传唱人,与文化馆馆长细细谈论文化的力量,我跟着团队一步一步走进了九华山的文化底蕴,为其陶醉,也为其“命运”走向而心有所感。

“徽池雅调”青阳腔

   走进青阳腔博物馆,暖黄色的灯光营造了满满的历史感氛围。映入眼帘的,是墙上一块块关于青阳腔文化的介绍牌:“青阳腔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青阳调’,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阳墙博物馆主任又带领我们观看了一段馆内的小视频:青阳腔由“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与青阳民歌等池州地方民间艺术融合而成,被誉为“徽池雅调”,充满地方特色。据介绍,青阳腔还登上了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与全国其他7个剧种一起参加了戏曲合唱《百戏贺岁》,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继续往里走,是一面挂满了青阳腔脸谱的墙,墙上的脸谱造型各异,但只有四种色调:黑、白、红、黄。脸谱上用的颜料很特殊,光滑细腻却不失亚光质感,色彩饱和度高且不易褪色。再往里走,是展品柜。小一些展品柜里陈列着鼓、钹等戏曲用具,大的展品柜里陈列着经典戏曲人物造型,如关公、窦娥等,都是按照真人比例制作的,从面容到穿戴都十分讲究,栩栩如生。

经典传承:静好岁月里的默默守护

(图一 陈列室的青阳腔人物造型)

顺着走廊往前走,是一块专门陈列青阳腔曲谱和青阳腔传承历史的地方。从泛黄的书页到精致的印刷本,从黑白的照片到彩色的图片,见证了青阳腔的历史,也默默述说着青阳腔的传承。走廊的尽头,是青阳腔教唱室。

在教唱室,志愿者们穿上戏服,跟着青阳腔传承人柯老师学习了一些戏曲中的姿势,如小生行礼等。这些姿势看起来简单,但学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从手势、脚步到眼神都有着自己的讲究。虽然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但柯老师一直是面带笑容,温柔地对志愿者们进行指导。经柯老师介绍,她原是黄梅戏出身,后来才学习的青阳腔,成了青阳腔的传承者,现这里只有她一个人跟着师傅学习青阳腔。最后,柯老师在戏台上为我们清唱了一段青阳腔戏曲。短短几分钟的精彩背后是日积月累的付出和一颗默默守护的心。青阳腔的传承不仅是一个曲种的传承,更是青阳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延续。

经典传承:静好岁月里的默默守护

(图二 队员们穿上戏服学唱)

“山间天籁”九华民歌

   “九华风光四季美,山灵水秀入画帷......”教室里传来孩子们跟唱九华民歌《采茶歌(门歌小调)--九华四季美》的歌声,婉转动人。

九华民歌,是九华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作中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演唱形式,传唱于九华山一带,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是九华山间的“天籁之音”。团队有幸请到了九华民歌传承人冉芳女士教孩子们传唱九华民歌。九华民歌音调高、曲调起伏较大、字词的发音还受九华方言的影响,很不好唱。即使是九华乡本地的孩子,也没法在一时间学会一首曲子。

冉芳女士对于这种情况表现的很坦然,她向我们解释说九华民歌确实比较难唱,孩子们一时学不会也是正常的。我们从冉芳女士那里了解到,现如今九华民歌的传唱者已经寥寥无几。一是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经常需要下地干活的人变少了,九华民歌最广泛的传唱者的来源变少了;二是九华民歌对于传唱者如嗓音等方面的先决条件要求高。但最为难办的一点是:九华民歌是用九华方言传唱,这就要求传唱者必须是九华本地人,而方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三是年轻人中对九华民歌等民歌感兴趣的人很少。愿意学习的人本就少,再加上九华民歌本身的要求高,导致九华民歌传承现状堪忧。

经典传承:静好岁月里的默默守护

(图三 会议室里, 冉芳女士接受记者采访)

“其实,一开始是不愿意学习九华民歌的,但是为了我母亲的梦想,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我决定试一试。”冉芳女士说道。冉芳女士的母亲就是九华民歌的传承人之一,1998年安徽省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是她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此后,冉芳女士便跟随九华民歌传承人、九华民歌词曲创作者李秋生老师学习九华民歌,成为继母亲之后的又一名九华民歌传承人。

如今,冉芳女士已成为著名的民歌传承人,出席各大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为九华民歌的推广做贡献。静好的岁月里,仍有那么一些可爱的人,坚持守护着那些濒危的经典,成为匆忙世界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