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赴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守一种精神,做一名匠人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9-05 15:56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来自不同专业的我们齐聚一堂,开始了那为期不长的社会实践生活。要知道作为大学不同于高中就在于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文/徐莹莹)在这个火热的七月,来自不同专业的我们齐聚一堂,开始了那为期不长的社会实践生活。要知道作为大学不同于高中就在于学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暑期社会实践便成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中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书画用纸,也是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它“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

       早在2016年6月,在有着宣纸之乡称谓的泾县就诞生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最大的宣纸。该纪录是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44名技术精湛的捞纸工以及多名晒纸工、剪纸工等携手制作,长11米、宽3.3米的巨幅宣纸。就是这巨幅宣纸的制作成功,为弘扬和传承宣纸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做出巨大贡献。这项记录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力,使得大家加快了步伐,迫切的想要去一探究竟。

       在这里,我们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墙面的文字以及玻璃柜中的工具大致了解了宣纸的演变、原料以及制作工序。对于制作宣纸,其中公认的最重要、最难的工序就是晒纸。在我们实际参观每一间操作房时,看到的都是不同的师傅有着不同的岗位,兢兢业业的把手好每一项制作宣纸的工序。其中最令人记忆犹新的便是,在我们走着走着,靠近其中某一扇房间门时,突然感到一股热风迎面袭来。在这烈日炎炎的夏天,着实让人不愿靠近。

       原来是晒纸房啊,但更多的像是一个蒸笼,只要站进去就必须承受那无法躲避的严热,更何况是从早到晚一呆就是一整天的晒纸工人。看见我们进来他们也显得十分热情。当我们询问其中一位师傅:“这晒纸是不是只要用毛刷把纸贴上烘干,取下便行?”师傅笑着摇了摇头,接着便给我们示范了起来,还认真的给予讲解。原来这看似简单的晒纸,实则繁琐、讲究。要先用白色的粗布浸透米汤,快速地涂抹到焙面上,然后运用毛刷进行刷制。为的是便于纸张在烘面湿的状态下定位贴合。其中手腕力度最为关键,每一刷的力度都不一样。要想做出一张高质量的,没有气泡,没有褶皱,没有刷痕的宣纸,要的就是控制好刷子的使用力度和走向。米汤的浓淡与焙面的温度控制,也会对宣纸的质量存在直接影响。不同宣纸的制作,对于焙面所需要的温度并没有固定的标准,靠的就是师傅们从前至今不断尝试,日积月累得到的经验。

       烘面传来的温度笼罩着这他们,看着他们的汗水如同雨水般不停的滴落,沾湿了衣裳。这样的视觉和触觉,让是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宣纸传统手工技术背后的艰辛。但他们脸上的笑容,以及语言间透露的坚定,更多的是他们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这项手艺的肯定与自信。

       假使没有这次社会实践,只凭一张宣纸,可能大家永远无法想象它的产生需要经过调浆、配胶、陪水、荡料、捞纸、压榨、焙纸等108道工序。而这些工序,大部分都是纯手工。这不单需要工人们高超的技术,也需要他们共同协作的能力。平凡的纸张背后,却不容有些许懈怠和差错。这也是至今不能完全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宣纸的原因。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确实如此,在这里的每一位工人,能耐得住寂寞枯燥,扛得住“水深火热”,日复一日,做到精益求精,传承着国家文化遗产。这不容置疑,就是“工匠精神”。

      美好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感谢有共同努力的队友,也感谢默默付出的他们!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