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社会调研感悟: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8-19 10:00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如今,青阳腔、九华民歌、九华庙会等灿烂遗产屹立在九峰间,吸引后人攀登。今天,我终于如愿的来到九华山脚下,探寻九华非遗文化。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文/何芮熹 图/王钰婷 姚亭玉)7月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来到九华山。沿途山体连绵,三分奇峻,七分玲珑,云雾掩映其间,清风徐来,吹开这座历史文化城的神秘面纱。印象中,九华是地藏佛教的核心圣地,是谪仙踏足的妙灵之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是王安石反复吟咏的雄奇之山,“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间”。千余年间,此地来去匆匆,数不尽的士大夫、文人墨客踏足,或朝礼或寻幽访胜,留下千古名篇,楹联匾额,古往今来,他们的每一步都使得九华山更深刻更厚重。如今,青阳腔、九华民歌、九华庙会等灿烂遗产屹立在九峰间,吸引后人攀登。今天,我终于如愿的来到九华山脚下,探寻九华非遗文化。

第一站,我们慕名来到九华山文化馆。粉墙黛瓦,流檐翘角,雕镂精湛,推开大门,文化的深厚扑面而来,陈放在玻璃展柜的一件件非遗文物映入眼帘。团队在此行之前,事先了解到文化馆收藏文物众多,有佛教音乐高顶钹、九华庙会法器梆等非遗文物,但直面它们由为其精美所震撼,我放佛看见文物在那个年代熠熠生辉,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故事。仔细观察,部分文物身上又留有细纹,蜿蜒着向上,谁能想到他们历经几代人之手,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几经辗转进入文物馆,最终走到我眼前,多么神奇!我感到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我和文化的奇缘,它终日静默在一隅,等待来客,向我们诉说自己的文化故事以及它背后的传承精神。这次文化之旅,我们有幸邀请到馆长。馆长为人随和,交谈中,我们特意询问了文化馆的发展历史和九华乡当地村民的文娱活动,九华山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地藏菩萨核心地,文化是他的招牌,所以当地百姓的文娱活动十分受重视。经过馆长讲解,我终于系统地了解到全国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地代村村会定时开展文娱活动,包括文化演出,文物展,技能培训如摄影、书法、绘画,多姿多彩,力求做到丰富村民生活,真正地提升村民素养,“扶贫先扶智”,九华乡正是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因此在九华乡的十天中,我不仅为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而折腰,更领略到村民的纯朴热情和文化素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它不再是网络媒体大肆宣扬的冰冷文字或口号,而是活生生的关乎民生的政策,这座城市也因文化而美丽。

文化馆馆长与队员们亲切交谈.

第二站,怀着对青阳腔的向往,我们来到了青阳腔博物馆,对素有“徽池雅调”之称的青阳腔进行实地调研。青阳腔起源于安徽省青阳县,吸取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结合当地九华山锣鼓佛俗说唱、民歌小曲等,“错用乡语,融合土调”,使其极具地方特色。青阳腔滋养了黄梅戏,也哺育了徽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介绍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博物馆,详细了解青阳腔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现实传承等,亲身感受了青阳腔的悠久魄力。

队员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动作。

“但等那大功成,狼烟扫,秦明父王再接鸾交......”走到后台,我们正赶上柯敏老师在排练。只听她唱腔高亢激昂,步子精细,我们一行人都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看青阳腔这一舞台艺术,又是摄影、又是拍照,忙得不亦乐乎,深深为其倾倒。在老师邀请下,队员们也穿上戏服,向老师学了几个简单动作。临走时,我们站在博物馆大门前,再一次正视这座文化殿堂,不管是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是其内别有洞天的现代化电子设备,无不彰显着它的璀璨辉煌。曾经,青阳腔一度式微,跟不上当时流行音乐的步伐,被视若瑰宝的“池州调”却不为大众接受,这让无数传承人痛心。近十几年,随着社会关注提高和相关部门的重视,青阳腔再一次登上戏剧舞台。12月29日,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青阳腔也迎来了它的新篇章,作为安徽唯一参演剧种,青阳腔精彩亮相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向世人展现其魅力和价值。这一次它将走得更远,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三站,我们邀请到了九华民歌传承人——冉芳老师。“九华山歌入云天,歌声伴我进茶园,白云悠悠百鸟唱......”先声夺人,民歌之嘹亮一瞬间就抓住了我们耳目。在随后的交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九华民歌的发展状况。正如馆长提及的,九华民歌正面临继承问题,听到这里,大家都面露沉重。民歌起源于田间农作,如今种地的少了,几乎没人会唱;再次九华乡人口少,劳动力流失严重,很难找到适合又愿意学唱九华民歌的年轻传承人。尽管九华民歌成功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它仍然面对很多困难,如何传承,如何保护,这是留给传承人的难题,也是留给大众反思的难题。期待在中国的文化宝库中,我们仍能听到来自九华的天籁之音。

冉老师在课堂上教孩子们唱九华民歌。

从辉煌到黯淡,再到保护,这是每一个非遗文化的路程,深入了解,才知道它们走得何其艰辛,何其伟大。而非遗的光辉背后,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传承人的风雨兼程,是日以继夜的继承发扬,是无数人的前赴后继。这次调研之路,让我领略到地方非遗文化的永恒魅力,更有意义的是认识到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保护背后的人文精神。“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文化保护永远在路上,大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为其保驾护航,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