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创新支教课堂,访邀民歌传人:“细唱采茶,阔看人生”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7-31 14:13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2019年7月14日,为创新课堂形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民歌”的传承人冉芳进行探访,并邀请到她为孩子们进行民歌教学。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姚亭玉 摄)7月14日,为丰富支教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将支教与调研双线并行,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民歌”的传承人冉芳进行探访,并有幸邀请到了冉芳女士在支教课堂上进行民歌教学。

“九华民歌”作为九华山地区的天籁之音,地域特点明显,民风意蕴浓厚,朴实高昂的歌声诞生于田间地头与百姓劳作之间,多与当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却推平了民歌传唱的场地,催散了民歌的传唱人,这一朵中国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美丽的音乐奇葩以“失传”的状态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邀,句句入情声声高

为使九华民歌实现朴实的传唱,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记者了解到团队创新了实践形式,调研与支教双线联动,将民歌引入支教课堂,用面对面的教唱拉近民歌传承人与当地孩子们的距离。

“九华山上春光美,花香鸟语游人醉……”冉芳老师如约而至,带着孩子们进行了简单的民歌学唱,从九华山的春景到九华山的夏景,孩子们跟着教材里的民歌歌词,认真地学着冉芳老师的每一句唱调,“我再重新唱一遍,大家认真学……”因为民歌多为即兴创作,歌声高昂,加词偏多,伴着“呦”“嗬”的民歌歌词,让孩子们都直呼“好难!”,冉芳老师便耐心地矫正着孩子们的唱调,把一幅幅九华山美景呈现在了孩子们与志愿者的眼前。

创新支教课堂,访邀民歌传人:“细唱采茶,阔看人生”

(图一 传承人冉芳正在教孩子们唱民歌 姚亭玉 摄)

团队队长程石告诉记者,九华民歌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唱在生活中的歌却仿佛成了遥不可及的东西,“乡音无改”,却遇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团队希望把九华民歌用一种生活的方式介绍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学唱的过程中认识到民歌的朴实动听。

创新支教课堂,访邀民歌传人:“细唱采茶,阔看人生”

(图二 孩子们正跟着教材里的民歌歌词学唱 姚亭玉 摄)

访,歌美不怕行路难

据悉,作为九华民歌传承人,冉芳女士自己并非科班出身,文化程度也不高,而是女承母业,自小跟随母亲奔赴演出的她,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从小便会唱几句,面对记者关于为何愿意传承民歌的询问时,冉芳带着一丝无奈说:“我妈妈发现民歌发展困难,没有人愿意学习传唱民歌时,就想到让我继续唱下去。”

冉芳女士告诉记者,民歌传唱不是简单的事,因为民歌声音高亢,而且多为九华山当地方言音,语气词加入偏多,唱起来非常需要技巧,最好是九华山当地人进行传唱,但是民歌传唱现况并不理想,所以也在寻找嗓音适合的音乐专业生进行学唱。“虽然降低了要求,但是学习的人仍然非常少。”冉芳女士遗憾地对记者说。

创新支教课堂,访邀民歌传人:“细唱采茶,阔看人生”

(图三 冉芳女士正在接受团队采访 王钰婷 摄)

记者还了解到,冉芳女士现在并没有收徒,民歌传承处于“空窗期”,民歌传唱也只能出现在一些应邀演出的舞台上。当得知支教团队想邀请民歌传承人进行课堂传唱时,冉芳女士爽快同意了,“孩子们需要知道民歌是什么,怎么唱,而不是面对家乡的歌声时,却一无所知。”

离开课堂时,冉芳女士突然欣喜地对记者说,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嗓音非常好,唱民歌非常好听,“既然当了民歌的传承人,就会认真对待。”冉芳女士对着记者认真地说,“如果女儿愿意,我一定会教给她,可是作为妈妈,我也希望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创新支教课堂,访邀民歌传人:“细唱采茶,阔看人生”

 (图四 冉芳女士离开前在支教教材上留下的签名 王钰婷 摄)

愿民歌长传承

九华民歌来自于九华山当地人脚踩的土地,是被寄予乡情、美景和文化的结合体,但随着翻新的土地与时代,九华民歌遇到了传承问题的冲击,继承人后继无人,口口相传的歌词缺乏文字记录,土生土长的民歌无法跟着流行的潮流,拔地而起的是楼房,也应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团队志愿者告诉记者,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新的人才需要回首与前进两种态度,“冉芳女士提到的李秋生先生,便是时代大流里的人才,整理相关资料,作词作曲,为九华民歌提供了更多机会。”而民歌需要更多力量,团队将支教与文化结合,创新的方式就是想为民歌的长传承种下一颗嫩绿的芽。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