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学子送传统文化进基层课堂:走进传统节日,“诗”“事”“节”的碰撞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7-14 09:15 点击: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导读]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送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乡村基层课堂,开设“传统节日”课程。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7月10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送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乡村基层课堂,开设“传统节日”课程。

如往常那样,清晨的诗歌早读过后,又到了志愿者“小花老师”的授课时间。这一堂课小花老师教授的,是一节别出心裁的“传统节日”课。“我知道,我知道!”说到七夕节背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孩子们瞬间兴奋起来,争着要讲他们的故事。课堂的氛围轻松活泼。当孩子读起古诗《迢迢牵牛星》,被诗句的怅然情思所感染,对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了更多的感悟。小花老师将节日与其有关的故事,习俗由来和与节日相关的诗句相结合,环环相扣,相映成趣。

谈及为纪念百花生日而生的花朝节,从未听说过这个节日的孩子们则更感新奇。中国十大名花是什么?“梅花妆”的由来是什么?水仙为何被称为自恋之花?花中四君子又是什么?通过对花朝节背后故事的挖掘,孩子们又掌握了许多有用的传统文化知识。

安徽学子送传统文化进基层课堂:走进传统节日,“诗”“事”“节”的碰撞

(图一 孩子们一起读诗句 王钰婷/摄)

“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文公放火烧山,介子推死在了树洞的那一段。”“我也对这一段印象深刻,那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因为这段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个很清高和淡泊的人,他宁愿自己被火烧死,也不愿意接受晋文公对他的赏赐。”当志愿者小花老师讲及清明节插柳习俗的由来——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故事,小女孩周梓欣回答了令她印象深刻的片段。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优良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人扫墓祭祖是为通过祭祀追忆祖德、父母的养育之恩,发扬孝道。我们要感念父母的恩情,在日常生活中为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花老师还十分注重挖掘传统节日习俗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在清明节教导孩子们传承孝道,敬重父母。

安徽学子送传统文化进基层课堂:走进传统节日,“诗”“事”“节”的碰撞

(图二 小女孩章梓欣回答“介子推割肉奉君”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片段 王钰婷/摄)

据支教团队志愿者“小花老师”王千惠介绍,为准备这次课程,她利用了尽可能丰富有趣的形式来充实课堂内容。趣味生动的小故事,文辞优美的古诗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传统节日的选择上,特地选取了孩子们相对陌生的花朝节,百花的知识使得孩子们兴趣盎然,降低了孩子们因熟悉节日所可能造成的无聊感受。课程设置中更为巧妙的是,在传统节日的背后,穿插了安排无数的小传统文化知识。从清明节延伸到二十四节气,花朝节延伸到花中四君子,梅花花神等知识,为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式下,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安徽学子送传统文化进基层课堂:走进传统节日,“诗”“事”“节”的碰撞

(图三 小花老师教授大家《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的生子 王钰婷/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将传统文化带入乡村课堂,一改学生往日在校教学平铺直叙的教学风格,通过讲故事,读诗歌等形式,与学生积极互动,带领孩子们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推动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发展。

风气日暖,夏木微浮,在这个七月,以传统节日为煤,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一直在路上。(安徽师范大学  文/蔡英杰 图/王钰婷)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