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范大学“东风村土著”:“三严老师”的返乡支教路

社会实践 时间:2018-08-10 07:48 点击: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导读]“严肃、严厉、严谨”,这是孩子们对她的第一印象,“三严”老师因此得名。十天时间匆匆流逝,东风村人张云云带领的安徽师大赴罗河“手写记忆”支教团队的返乡支教也圆满结束了。

“三严老师,明年你还会回来吗?”孩子们围在队长张云云的身边,扬起小脸问道。十天时间匆匆流逝,安徽师范大学赴罗河“手写记忆”支教团队在庐江县东风村的暑期实践圆满结束了。

来时,梦未停歇

这曾经或许是一个梦,一个师范生关于支教的梦,一个土生土长的东风村孩子回乡支教的梦。这曾经或许也是一个偶然,当接到暑期实践的通知,张云云怀揣着小小的梦想,鼓起了大大的勇气,开始组建“手写记忆”支教团队。

前期的准备是辛苦的,写策划案、招募队员、立项汇报、召开队会……多少个夜晚,她辗转难眠,许多不安的念头在黑夜里一个个地跳出来——第一次带队,她不知道前方等待着她的是什么。但她也曾无数次地幻想,“安徽师大赴罗河‘手写记忆’支教团队”那红色的旗帜飘扬在家乡的土地上——她真的做到了!

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这个夏天,东风村的孩子们迎来了一群来自安徽师大的“大哥哥、大姐姐”。

安徽师大“东风村土著”:“三严老师”的返乡支教路

寻路,道阻且艰

初次见面,孩子们的闹腾让张云云不得不担起了“班主任”的角色。“严肃、严厉、严谨”,这是孩子们对她的第一印象,“三严”老师因此得名。

支教之路道阻且艰。生活上的艰苦、针对支教对象的年龄而重新备课的辛劳、孩子们时常吵闹的无奈……“三严”老师崩溃过,也怀疑过回乡支教的意义,但她坚持下去了。也许是为着孩子们一句甜甜的“‘三严’老师好!”,也许是为着家长的一句“你们辛苦了!”,也许只是想完成内心那最初的梦想。她渐渐乐在其中,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下课和孩子们一起聊天,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希望帮助孩子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

“‘三严’老师来了!”孩子们迅速回到位子上坐好,难以掩饰的紧张暴露了他们对“三严”老师的畏惧;“‘三严’老师早上好!”欢快的语气里包含了对她的喜爱;“‘三严’老师,你明年还会回来吗?”无法抑制的眼泪中折射出了不舍。

安徽师大“东风村土著”:“三严老师”的返乡支教路

是你,初心依旧

张云云来自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但家风良好——贴满了一面墙的奖状、重视教育的父母、听话乖巧的小妹……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成为支撑她前进的力量。

作为队长,张云云的一天是忙碌的。清晨五点半起床,去十几里外的镇上为团队购买一天的生活物资;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维持纪律;加班写新闻稿;照顾队员的生活;与村委会领导及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和指导老师商量安排团队各项事宜……一般大的年纪,她俨然成了一个老师,一个大家长。

为什么要返乡支教呢?“因为一份乡情,更因为一份需要。”张云云如是说。两份情怀的碰撞融合,给予她动力。外面的城市或许繁华热闹,能让人心平气和的却是那一条罗河水。世界也许很大很大,但她的心小得只装得下故乡那些需要她、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们。一路走来的艰难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但她秉持初心,勇敢向前。

安徽师大“东风村土著”:“三严老师”的返乡支教路

归去,不枉少年

结班典礼在安徽师大校歌的余韵里结束,支教生活也随之落幕。一切仿佛和来时一样,一切似乎又发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改变。总之,那些经历过的酸甜苦辣都是美好的,行李箱带不走、眼泪抹不去的回忆,终究还是都留在了东风村。

经历过的人突然明白,返乡支教从队长一个人的梦想,慢慢变成了“手写记忆”一群人的守望。看见孩子们满脸的不舍;看见那个当初不爱说话的孩子开始举手发言;看见他们天真的笑容——这是一个团队最大的收获。

当落日余晖明亮渐变,当人群四散离去,一条路曲折向两边延伸,我们不枉来时,不枉少年。

安徽师大“东风村土著”:“三严老师”的返乡支教路

“三严老师,你明年还会回来吗?”“当然,我的家就在这里啊!”

(文/程石 图/陈蓉 吕序达)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