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走进徽州:探寻徽音传承,思辨持续发展

社会实践 时间:2022-07-19 22:2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志愿者们来到黄山进行徽州方言调研,寻访徽州民歌传承人凌志远老师。

安徽大学生网黄山7月12日电(通讯员 汪阳娟 李玲芳)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志愿者们来到黄山进行徽州方言调研,寻访徽州民歌传承人凌志远老师。

在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帮助下,志愿者们获得了采访这位传承人的机会。烈日当头,谯楼檐下,步行在谯楼木栏间的的石板走廊上,志愿者们还未看见其人,先闻清脆的拨阮声和悠扬的民歌声,不禁加快了脚步。

民歌:既美且实,古韵悠悠

凌老师虽是德高望重的研究方言的老前辈,但对虚心求教的晚辈却也十分亲切,还未开始正式的采访,几杯刚泡好的茶就被端上志愿者们面前的木桌。

采访伊始,身为地道的歙县南乡人,凌老师爽快地用南乡话调为志愿者们演唱了一首典型的徽州民歌《四绣红绣鞋》。“四绣红绣鞋,哎……呦……,腊月里雪花飘,哎……呦……”除了用动听的音调展示典型徽州方言外,凌老师还详细介绍了这首民歌《四绣红绣鞋》的思想内容:深受程朱理学时代思想背景的禁锢,徽州女子只得在家日日盼望外出经商的丈夫能够早日归家团聚,一年四季,三五九载,不知何时是头。凌老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更唱出了身处高墙深院的徽州女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一曲民歌,正是“诗言志,歌永言,律和声”的体现。

安徽学子走近徽州方言民歌:探寻徽音传承,思辨持续发展

图为凌志远老师表演一段民歌。安徽大学生网通讯员 汪阳娟 供图

方言:古声古色,徽韵乡情

       提及徽州方言,凌老师向志愿者们介绍道,徽州方言保留了相当的古音,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由于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边境,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相对封闭,历史上战事兴起时,多方移民来此地避战,这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的交融、古语的保留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徽州方言保留了古汉语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轻柔舒缓,抑扬顿挫,用徽州方言唱出的徽州民歌也带着中国南方鱼米水乡民歌小曲婉约、细腻、含蓄的曲谱风格,说尽徽州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对此,凌老师感叹道:“徽州情结,归于乡关何处?语言文字,小调民歌,就是最好的文化载体。” 

安徽学子走近徽州方言民歌:探寻徽音传承,思辨持续发展

图为凌志远老师接受志愿者采访。安徽大学生网通讯员 汪阳娟 供图

发展: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采访进行到中段,凌志远老师与志愿者分享了他对徽州方言文化的传承现状的见解和对徽州民歌、徽州方言传承的建议。他提出:徽州方言的传承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普通话普及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徽州人不再重视对后一代人方言意识的培养,没有一个方言沟通的大环境,徽州方言迟早有一天会在徽州消失。针对徽州方言传承这种严峻的现状,凌志远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保护和传承建议。他以他自己在当地小学教唱徽州民歌的经验为例,提出方言的传承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只有当学校加入对学生方言意识的培养工作中,方言文化传承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他说:“只有当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开始保护和传承徽州方言时,徽州方言文化才能在徽州延续下去。”

安徽学子走近徽州方言民歌:探寻徽音传承,思辨持续发展

图为志愿者用录音设备记录凌老师所唱的徽州方言童谣。安徽大学生网通讯员 汪阳娟 供图

       采访最后,凌老师结合自己曾经参加的黄山市方言采录的工作经验,他十分认可采录徽州方言童谣的工作,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现实可行的保护传承方言的方法。

       离开谯楼踏上返程时,穿堂风吹来,石板路还有些烫脚,志愿者们仍兴致勃勃地谈论采访时的情形。年过古稀的凌志远老师采访全程精神矍铄,谈起徽州方言和徽州民歌的传承饱含热情、有的放矢,有高度有深度的发言也让采访更上一层楼。尽管徽州方言和民歌的传承任重道远,但随着文化强国的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发受人关注,徽州方言和民歌还在开拓它的路,一调一曲之间,传承人的匠心方显。而这个崛兴的过程,除了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致力于方言文化发展的队伍中,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可持续地保护徽州非遗方言文化。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