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采访校友许春樵:从作品的背面看时代

社会实践 时间:2022-07-13 17:30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7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许春樵家中进行采访。

安徽大学生网7月13日电(通讯员 马倩宇)“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做适合自己做的事,做自己能做出成绩的事。”这是许春樵送给同学们的寄语。7月11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前往许春樵家中进行采访。

“在校期间发表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激励,那就不愿意放下了”

1979年,许春樵进入安徽师大中文系学习,80年代,在许春樵看来是一个闪着光的时代,所有的青年都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信任,在中文系读书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与力量。回忆起大学里难忘的事,许春樵向记者描述当年中国女排在日本大阪夺冠时,大家一起到操场上去集合,喊口号。这样闪着光的80年代,让许春樵成为作家的梦想变得更加坚定。在中文系良好文学氛围的熏陶下,许春樵在大学时期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大三时,他的一篇五千多字的稿件被公开发表,许春樵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56块钱的稿费,那时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只要十几块钱,所以我的一篇文章可以把我半年的生活费给解决,这是全校全班引起巨大轰动的一件事。”许春樵回忆道。通过写作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无疑是是对他继续从事写作的激励。

毕业后,许春樵被分配到了家乡安徽天长,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小县城的发展空间很小,这与他对未来的期待相差甚远。但是在教学期间,他依然没有放弃写作,一边教书一边进行创作成了许春樵的日常。在成为教师的第六年,许春樵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依旧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创作了多篇小说,其中《季节的景象》获上海文学奖,二十多岁的许春樵和王蒙茹志鹃等作家一起去上海领了奖。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许春樵:从作品的背面看时代

图为许春樵向记者讲述求学经历 。通讯员 马倩宇 摄

“人生他就是选择题,不适合你要放弃”

研究生毕业以后,许春樵来到了安徽广播电视报社工作,后来又进入安徽音像出版社工作。在出版社工作时,许春樵需要负责经营、发行、管理等工作,这些与文学关系不大的工作让他感到厌烦。这样的生活似乎与文学脱节了。他打心眼里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自己对经营管理一点兴趣也没有。最终,许春樵选择了辞职,选择去文联进行文学创作。在文联工作,收入降低了一半,待遇也不如之前。在谈及自己做出这样的转变是否后悔时,许春樵豁达地回复:“人生他就是选择题,选择题你顶多选一两项,你选这一项就要放弃另外一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许春樵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事,选择了自己最想走的路。在文联专心搞创作给他带来心灵上的安宁,他回归到了他熟悉的温暖中去。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许春樵:从作品的背面看时代

图为许春樵为同学书写寄语 。通讯员 代雅馨 摄

“写作是没有边界的”

许春樵认为一个优秀作家的诞生第一需要先天的禀赋,第二个是要培养。“以前的中文系确实很少出作家,但是未来大部分的作家都必然会是从高校走出的”,许春樵向作者解释道:“80年代的时候,大学生的作家还是很少。我们原来的文学教育是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整个文学观念变了,现在的作家更多是高校出来的,他们的素养,包括他们的理论准备,知识储备,都很高。”现在文学写作需要技术上的培养,这些都离不开学校的教学。而作家先天的禀赋,许春樵认为是一种先天的敏感。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一定是悲天悯人的,是脆弱又敏感的。拥有这样特性的人在看到落叶、风雨时会产生比常人更加深刻的情感,这样的人才适合写作。还有就是对语言的敏感度,文学的语言是非常规性的,与日常语言是有区别的。一部分人这种敏感度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人是需要通过训练培养出来的。

许春樵认为大多数具有文学情结和文学理想的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因为写作是没有边界的,写信也是写作,写日记也是写作,网上发帖也是写作。创作是一件随缘的事,是无法努力完成的。文学是无法作为职业的,但是作为一个人生的趣味是大多数人都可以拥有的。文学创作需要坚持,但是并不需要把它作为唯一的方向。

安徽师大学子对话许春樵:从作品的背面看时代

图为许春樵与记者合影 。通讯员 马倩宇 提供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