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公益
公益速递 大学生公益 公益活动 环保自然

环湖十大湿地建成9个 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成为“常客”

环保自然 时间:2022-05-31 10:02 点击: 来源:江淮晨报
[导读]在合肥,总书记去过的地方、关心的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聚焦巢湖综合治理、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领域,深入一线,认真倾听,见证新变化,记录新发展。

编者按:2016年4月、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一系列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

在合肥,总书记去过的地方、关心的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日起,本报开设专栏,聚焦巢湖综合治理、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领域,深入一线,认真倾听,见证新变化,记录新发展。

初夏,肥东县长临河镇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草木葱茏,成群的鸟儿时而在水上嬉戏,时而在岸边停歇觅食,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在巢湖岸边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近年来,合肥扎实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四源同治”,系统推进“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做八百里巢湖的坚定守护者。

33座“生态渗滤岛”宛若“翡翠项链”

2021年,合肥积极推动巢湖综合治理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转变,实施巢湖“山水”工程这个全国唯一湖泊治理项目,环湖十大湿地建成9个,修复湿地面积6.5万亩,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环湖湿地植物达560余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近300种,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成为“常客”,极危物种黄胸鹀首次亮相。

走近位于十八联圩湿地中部的湖泊湿地,丰茂的水草满目青翠,令人心旷神怡。这里原为具有30多年养殖历史的2814渔场,鱼塘尾水直排巢湖,淤泥遍布,氮磷污染严重,鱼塘内湖水大部分被污染。

“退还是不退,矛盾肯定有。但是面对生态污染、水淹之痛的现实,最后大家想通了。”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政介绍,2018年,“退居退渔”工作顺利完成,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启动。李家政曾是肥东县长临渔场场长,如今,他视青山绿水为“家”,亲切地称呼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如今,这里一改往日的模样。随着十八联圩湿地三期项目的推进,33座“生态渗滤岛”宛若一串翠绿欲滴的“翡翠项链”。这些岛正是由圩区533口鱼塘高污染的底泥堆积而成,通过生态渗滤岛技术将鱼塘底部污染淤泥集中固化隔离开来,进而开展科学治理。

“‘生态渗滤岛’通过工程桩将底泥固定,控制底泥中污染物释放风险,再种植池杉、乌桕、垂柳等乔灌木,树木根系逐步吸收底泥中氮磷元素生长,同时也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李家政介绍,“生态渗滤岛”工程于去年底完成基础建设后,乔灌木已经栽植完成。

生态湿地 年净化入巢水量近3亿立方米

巢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出境断面水质保证优良,蓝藻首次出现时间同比推迟56天,历史性实现夏天无蓝藻异味……蓝天白云下,八百里巢湖碧波荡漾、群鸟云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近年来,合肥加快推进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建设,充分发挥湿地净化水质、行洪蓄洪、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目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已成为国内较大的近自然人工湿地,发挥着健康湿地生态系统、南淝河部分水量旁路水质净化、超标准洪水前置库三大主要功效作用,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净化入巢湖污染水量近3亿立方米。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占地27.6平方公里,一、二期工程涉及湿地进出水系统、多水田水质净化系统等,建成以来生态效益初显。”李家政说,“以内源污染的科学治理为基础,鸟类、鱼类、两栖类等不同类型生物的栖息需求也将得到充分考虑,包括生态岛、季节性草滩、湿草地、滩地、芦竹沼泽、浅水区和深水区在内的多样化湿地生境有机分布,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

“项目将保证十八联圩湿地在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都具有一定面积的生态岛、浅滩、浅水区和深水区。”李家政介绍,考虑到十八联圩湿地在短期水淹后,不同水深梯度的湿地植物自然恢复的需要,项目从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水体净化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三个方面来充分实现多样化生态环境的构建。

调蓄水源 建设排水泵站和蓄洪闸

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的称号,具有涵养调蓄水源的功能。这几年,十八联圩迎难而上,主动破圩、发挥调蓄超标准洪水的功能。

“生活在巢湖边,经历过很多次洪水。2020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洪水让人记忆最深刻。”提到这些年的经历,土生土长的肥东县长临河镇村民李业炳无限感慨。

“我在湿地工作四年了,这里水质明显越来越好,还经常有小天鹅一样的鸟儿在这里落脚。”自2018年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启动,李业炳便告别打鱼为生的日子,退捕上岸后,加入湿地巡防队伍。“政府为我们妥善安置了新家园,大家不再担心水灾,心里别提有多滋润了。”李业炳笑着说。

如今,排水泵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后期还将开建蓄洪闸。待项目建成后,位于南淝河及沙河交界口的进洪闸,最大进洪量为450m3/s,全力确保蓄洪区在洪水期蓄满洪水的时间控制在3天以内。

依托项目区西侧的南淝河淤库和东侧的一道撇洪沟,十八联圩湿地构建了东西并进的进水干渠体系,并利用进水端扩大挖深所形成的进水沉淀区有效降低泄洪及平时进水的悬浮物。而在原有排涝体系的基础上新建排涝流量为10m3/s的十八联圩排涝泵站,可将洪水退后水体全部排出的时间控制在1个月以内,也为蓄洪区内湿地植物的自然恢复提供条件。

绿色种植 科学引入“稻鱼共养”等生态模式

鱼虾蟹生长过程对水质条件的极高要求,促进水稻生产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有效保证了粮食安全和生态产品的高收益。在十八联圩湿地,约1.9万亩的农田科学引入“稻鱼共养”“稻蟹共养”“稻虾共养”等生态模式。

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在水稻田以杂草、害虫及稻花等为食,而水生动物的活动能够疏松土壤,排泄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做到“不施肥而粮食丰收,不投饵而鱼虾自大”,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良好收益。

去年,在“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种植模式下,生态水稻亩产达400多斤,成为实现鸟类友好型生态种植方式的有益探索实践。

随着十八联圩湿地工程建设的逐步完成,生态湿地蓄洪区的美好画卷将逐步展开。下一步,十八联圩湿地将以“生态产业化、可持续运营、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为目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发掘良好生态中蕴含的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与经济双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文 高博

原标题:环湖十大湿地建成9个,东方白鹳等珍稀候鸟成为“常客”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关键词: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