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论隋唐文书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文学读书 时间:2022-01-03 14:57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研究隋唐文书制度的演变和改革能够加深我们对这一制度的了解,并给当下的文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隋朝及初唐公文文风之矫正

      隋朝建立之初,受到魏晋文风的影响,文坛上普遍流行浮华无实、重文轻质的文章,这种文风在撰拟公文时也并没有得到改正,忽略了公文实用的本质特征,隋朝统治者也逐渐察觉到了这种浮华的文风会使行政程序变得繁琐,使得公文失去了其时效性,因此,祛除魏晋文风之弊端的改革迫在眉睫,隋文帝通过行政命令昭告天下以改革文风,要求“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即公文的拟定必须做到实用性,不可流于表面;隋炀帝以自身的写作实践作为表率,“故当时缀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 【1】,朝中大臣纷纷效仿,但这两位皇帝的改革在那个时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浮华文风之习得并非一朝一日,而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已经植根在了隋朝士人的思想里,公文文风改革还需要更为强硬的手段和更加长久的实践。

       唐初的文风也依旧沿袭前人,只讲究用词造句,而不关注诗文思想,多是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者,很少出现朴实无华有着深厚思想的文章,更难有提出政论的谏文。幸好唐太宗是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并没有被朝中一派歌功颂德的假象所蒙蔽,而是敏锐地发现了公文文体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太宗先是主张“上书论事”、“词理切直”,他认为公文是处理记载政事之文,不应过分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注重陈述事实,指出了隋朝浮华文风重实用而轻文辞的缺陷。《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关于施政问题的思考和公文制度的改革思想,这份纲领性的文件,客观地为我们展示出了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的制度基础,也是一份具有代表意义的公文,不仅做到了情理兼备和兼具骈散,还处处透露出太宗的民生思想。

       唐代的中央官制继承了前朝的三省制,三省制在处理实际政务时应相互牵制以防失误,这就要求大臣们在撰拟公文时需积极讨论、发表看法以求启发,绝不能没有主见地跟大流,要保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2】除此之外,太宗还完善了封驳制度,鼓励朝中大臣提出驳议并表示会虚心接纳良言。这都为后世公文增添了多样化的种类,也是保证其不断迸发出源源不断活力的原因。
唐太宗依据《周礼》改革了公文避讳制度,并在《贞观律》中详细制定了公文管理制度,为盛唐法典《唐律》的制定奠定了基调,这其中格外强调了公文拟制、公文转抄以及公文传递的时效性,负责这些工作的大臣必须按时且不容差错地完成任务,否则将依法受到处罚,值得关注的是,公文保密制度中对于泄密行为的惩罚,可依据现实情况而定,这说明贞观之治时期的法律制定具有变通性,而不是死板且不通人性的。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格外注重对于公文的归档和保存,尤其重视史料的保管,唐代名臣房玄龄向太宗提出“可做副本,藏于别室”的建议并被采纳,这为现代的公文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唐太宗的公文文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公文思想通过《唐律》波及影响到整个封建社会,又得益于当时的盛唐正处于亚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周别国家密切交往,先进的公文制度和法律体系便借此传播了出去。公文文风的纠正也使得文书质量得到保证,信息准确快速的传递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中央王朝对周边的统治,形成了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这才出现了后人口中所说的贞观盛世。

二、中晚唐公文文体之变革

       中晚唐时期的公文变革有一显著特征即是由骈入散,这和散文文体与骈文文体的特质有着紧密的联系,骈文讲求声律和韵和对仗工整,相对于内容更加注重形式,而散文追求实用、崇尚真实,形式上则是努力做到“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的同时能够做到富有哲理。公文追求实质的需求逐渐凸显,这就造成了公文文体的改革,散体公文开始大范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骈体公文也从自身出发做了相应的更新以适应繁琐的政务处理。这一改革早在隋朝通知期间就有了点征兆,可惜隋朝统治时间太过短暂,这一重任便交付至唐朝统治者手上,经过了几代贤君的统治,公文文体改革被推进到下一个阶段,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成了统治阶层传达信息最有力的工具。

       初唐重文轻质的病态文风经过了唐太宗的改革后已经显示出了清新流畅之风,这正是骈文得到了内部的革新,盲目追求堆砌华丽辞藻的做法实不可取,文人在做骈文时开始注意充实内容,同时保留了骈文词句优美的长处。与盛唐经世致用的大时代思想相互呼应,公文创作也向着此方向转变,韩愈和柳宗元所发起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明道”,甚至大胆尝试用散文体替代骈文体,以求用散文清丽之风冲击骈文浮华之风,这大大地冲击了骈文原本的统治地位,在文坛上形成骈散并行的局面。在韩柳之后对文风改革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唐代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元、白二人追求通俗真实,提倡文章删繁就简力求通畅,反映现实成为文章的核心。

       文坛上重质轻文的文学风向也深刻地影响着公文文风的演变,公文本就是为了传达信息处理政务而做的文章,相比较于其文学性,实用性显得更为重要。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陆贽精于吏治,对维护国家统治有深刻的见解,这些思想都被记录在他的文章中上奏给皇帝,后人也收集多篇并编为《陆宣公奏议》,他在奏议中虽多用骈文,却能做到内容充实、思想丰富,根除骈文繁杂的缺点,保有其铿锵有力的节奏韵律,并运用散文化的特点以弥补骈文文体的不足,骈散结合的同时也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陆贽身为公文大家,他所做之公文涵盖范围极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生,是映射中唐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公文立意深刻,善于从多角度去剖析,在阐述事实时也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宋代文学家苏轼曾高度评价陆贽的公文“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3】,可见后世对于陆贽公文评价之高。

       晚唐文学家李商隐除了因其无题诗被人熟知以外,其骈体公文成就也不可小觑,其文章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善用典故却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典故中的意象融会贯通地运用在诗歌及文章中,这都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李商隐的公文虽多是骈文的形式,却骈中带散,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核心,公文创作首先写实、其次抒情,改变传统公文文风中矫揉造作的特点,注重抒发心中所想,可以说李商隐关于文章文风的改革给公文撰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中晚唐的文人都不约而同地革新了公文的文体,使其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突出政治性的同时兼顾文学性,公文的所写内容也逐渐囊括更多的领域,伴随着公文体系的完善,公文的重要意义渗透至朝中上下,行政、科举与法制都离不开公文,这与我们现代所说的软实力别无二致,密集高效的信息网让人们联系的更为紧密。由此可见,建立一个高效的公文运行体制对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曾贻芳.隋书经籍志校注.商务印书馆,2016
【2】吴兢.骈宇骞译注.贞观政要[M].中华书局,2011.
【3】苏轼. 东坡七集[M].清光绪重刊明成化本,卷十三第七条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著者:安徽农业大学 18汉语言文学专业 洪玉婷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