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浅析孔子关于《诗》“兴观群怨”

文学读书 时间:2021-12-30 11:25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中国千百年来的诗歌作品盈千累万,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总结了诗歌的功能为“兴观群怨”四个字,本文将从这四方面浅析《诗经》的功能体系,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中国千百年来的诗歌作品盈千累万,诗歌是中华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总结了诗歌的功能为“兴观群怨”四个字。本文将从“兴观群怨”四方面浅析《诗经》的功能体系,以及《诗经》“兴观群怨”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兴观群怨,《诗经》,诗的功能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关,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分别代表着《诗经》的感发功能、认识功能、交际功能和疏导功能。四种功能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功能系统。文中将从四个功能的具体分析切入浅析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影响和作用。

一、“兴、观、群、怨”的内涵

(一)“兴”

从古至今,各家对“兴”持有不同理解,原义可以指“起”、“发动”,孔安国语“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会引用类似的来比喻;朱熹语“感发志意”,意思是感受到并启发人的思想意志。自然景观或生活中的情景对人们内心有所触动,引发人们联想,再通过丰富的联想,可以领悟人生意义和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同时,“兴”也并非如空穴来风,凭空中感受到的,而是人自身拥有这项感情或思考,诗是将其具体化、具象化的工具,方便人们捕捉表达。

“兴”不仅受文学的感染力量的影响,还受文学的教化功能的影响。因为其强有力的感染力量,在人们自由地、主动地联想时,还让人们在道德情感上有所感悟,受到教育。孔子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热衷于将《诗经》与“礼教”相结合。如《关雎》此诗,虽作为描写爱情的诗被传诵,但它作为诗三百之首,起到的是“风天下而正夫妇也”的作用,对百姓们进行教化。【1】

(二)“观”

“观”指的是《诗经》的认识功能,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诗歌记录生活百态;朱熹曰“考见得失”,诗歌记录社会状况,政治得失。通过学诗,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增进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的认识,加深对社会的理解。“采诗”是指春秋时期统治者派人下到各地收集民歌的一项活动,诗歌、民歌中包含百姓对社会政治、当地风俗习惯等内容,统治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自己的政治得失,对地方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这仅仅是诗“观”的社会层面。“观”还可以相对于个人而言,读诗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平事故,深入作者内心,观其“情志”。这两者间也有联系,因为国家政治的兴衰会作用于个人的生活命运上,个人抒发的情志是国家命运的微观表现。

(三)“群”

“群”指的是诗的交际功能,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朱熹曰“和而不流”,“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诗会友。孔子重视朋友、群体的重要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歌承载诗人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诗歌沟通交流感情,求同存异,达到思想和灵魂的共鸣,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尊重不同意见,这是诗歌在培养人的群体性和尊重理解方面的功能。“群”还能够帮助建设社会秩序,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形成社会氛围,传播每个人入世必须要了解的礼仪规范和生活常识。“群”的交际功能有利于社会和谐,增进群体认同感。

(四)“怨”

“怨”指的是诗歌的批判与疏导功能,孔安国曰“怨刺上政”,借诗歌表达对上政策的不满;朱熹曰“怨而不怒”,只是批判却并不是单纯的愤怒。《诗经》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在于它的批判与讽谏功能,例如《硕鼠》等作品都批判了王公贵族不事劳作,靠压榨百姓过着奢侈淫靡的生活。这是诗歌“怨”的社会性质,“怨”也有个人性质。朱熹所说的“怨而不怒”就是要求人们在表达情感时需要有一个度,怨可以是哀怨,但绝不是违背礼节、社会秩序的狂怒。通过诗歌,人们在表达“怨”时更委婉、意韵深远,避免了极端情绪。

诗歌的“怨”不仅仅能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担忧,对统治者的哀怨,还能够抒发对个人境遇的不满,如怀才不遇,命途多舛,思妇之怨等等。

二、“兴、观、群、怨”的联系

“兴”是诗歌最基础的功能,启发人的思考,诱导人抒发情感,引起人内心的共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就是人们表达情志的工具,情志具象化为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就可以称为诗了。“兴”是情感的冲动,“观”是理性的思索。【2】诗歌承载了抒发的感情,记录了社会政治面貌、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由此就有利于“观”,体察社会。“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这句话论述了“兴”与“观”的关系,认知使情感抒发更深刻,情感抒发使认知更审慎。

“观”的个人层面是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志向,那么通过诗歌交友则为“群”。拥有相同志向、趣味相投的人们聚在一起,用诗歌抒发己见。“怨”是情感和认知最深层次的抒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带有折中式的劝谏和表达。诗有利于人的交际表达功能的培养,学习如何适度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影响

(一)道德教化载体

《诗经》以诗歌的语言实现政治道德教化,被赋予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和功利主义的教化,是统治阶级借以诗歌传诵在潜移默化中教化百姓,教之以礼,划分社会阶级,巩固封建统治。诗三百“思无邪”,发挥诗以成人、以德立身的作用。因为诗歌的“兴”最重要的就在于其抒发感情,是合理的适当的引导情感表达,正如“怨”是为怨而不怒。

道德教化又从不同道方面出发论述,首先从夫妇人伦方面,“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男女之间爱情的纯洁以及夫妇伦理被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家族人伦是中华民族古代人伦教育的根本内容,“家庭”是国家组成的基石。其次是从“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教化、儒家礼乐教化联系在一起。通过诗歌赞颂美好的风俗习惯、礼仪传统,在民众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再次,统治者本身也是受教化的对象之一,诗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民间采集的诗歌能向统治者传达民间真正的意见包含向上政策的渗透和对统治者心理的影响。“诗皆人臣作之以谏君,然后人君用之以化下”,下层阶级的民众可以对君王以诗讽谏,君王也通过诗对下教化,是一个良性循环。【3】

(二)诗以言志

诗言志是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文人墨客借以诗歌表达自身“志”,这是人内心最渴求最期盼的东西。例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不服老,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抱负,再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人们借诗歌抒发求而不得、壮志难酬的郁闷,积极乐观的豪情壮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这些方面都凸显了诗的“兴”、“观”的各方面。

“兴、观、群、怨”四项功能是《诗经》对春秋以及后世深刻的影响,不仅具有文化方面的意义,也帮助社会公序良德的建设。感知功能帮助人们感受社会、感受情思,认知功能帮助人们了解社会政治、人文,交际功能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情感,批判与疏导功能帮助人们抒发怨而不怒的情感。

【1】卢倩. 孔子“兴观群怨”诗教观的现代教育意义研究[D].湖北大学,2014.

【2】张鹏.试论孔子的“兴观群怨”说[J].青年文学家,2009(09):15-16.

【3】毛宣国.《毛诗》“教化”理论及其对后世诗学的影响[J].中国文学研究,2011(01):19-24.

作者:安徽农业大学18汉语言文学孙兰欣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