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守得云开必见月明 ——致敬!非遗黄梅戏的民间守望者 合工大学子暑期实践三下乡活动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9-09 09:08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我的故乡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山高水阔,南滨江西湖口,西接湖北黄梅,地杰人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地方剧种黄梅戏的发源…

       我的故乡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山高水阔,南滨江西湖口,西接湖北黄梅,地杰人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被誉为“中国四大地方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2021年暑假,借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宿松县进行黄梅戏、文南词调研考察之机,我再次踏上了返乡的旅途。和以往与家人返乡探望亲人不同,这次返乡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次返乡之行中,我将和同学一起与民间传承人面对面地去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文南词的历史,深入实地去考察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下的发展情况。

       出发之前,我们已经对于黄梅戏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抵达宿松后,经过初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在宿松当地,除了广泛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黄梅戏之外,还有着土生土长于宿松县的被称作“黄梅戏的姊妹篇”的传统剧种——文南词。

       这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分为四天进行,让我印象颇深的当属第二天的系列活动。在这一天里,我们搭乘面包车先后来到了宿松县佐坝乡和宿松当地两大民营黄梅戏剧团:群芳和兴成进行探访。这次对佐坝乡艺术家和民营剧团的专访,使我们团队获得了黄梅戏和文南词在民间发展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次去佐坝乡,团队按计划准备进行航拍摄影任务,如果下雨的话将会对航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我们格外关注天气情况。这一天清晨,天色有些暗淡,老天爷似乎在酝酿些什么。

       宿松县佐坝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的发祥地。在佐坝乡还设有文南词传习基地,这一次,我们主要前往文南词传习基地进行参观调研。基地位于虞松峦村,村子前边是一片由西向东直达龙湖的大田垅,田垅里绿油油的水稻翻着波浪,稻田前边是迤逦的山坡,山坡上遍是郁郁葱葱的松树,大大小小的峦石。我猜地名便来源于此。入村口,汽车再前行不久,我们便发现一块刻有“文南词故里”的石块矗立在要道旁,它像一位尽职的导游,向往来行人过客递上当地的名片,沿着这条要道一直向前,就可以看到一个戏台子,那便是文南词传习基地的所在。我们知道,这片肥沃的土地下暗藏着文南词峥嵘的发展史,在“文南词故里”这几个字的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寻觅挖掘,想到这里,我和同学们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刚下车,我们便得到了当地文化站站长的热情接待。他向我们介绍了佐坝乡所孕育的“黄梅戏的姊妹篇”“中国戏曲活化石”文南词的悠久历史。文南词源于乡土,贴近生活。至今还保存着“瓜子仁”“打樱桃”等民间小曲。这一天真令人感动,当地的一些村民聚集在一起,要为我们这些远方来客张罗一场“大戏“。这戏台的背景不同凡响,挑檐长廊,白墙黛瓦,墙绘讲究,令人赏心悦目。戏台右侧墙壁的正中间绘有众人操琴演唱的生动图案,个个身着棕色衣服。““非遗文化”四字竖行排列在人物图左边,(“非遗“”用红色楷书,而文化”是黑体字行书,“文“”与“化“”在“非遗”左下方和右下方错开)人物图下边,题有””古韵乡音文南词,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工整对句(两行错开排列,“文南词”字体为红色,略大于其它字)这引入注目的文化墙彰显着佐坝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炽热的乡土情怀,令人为之动容。在这样的大气磅礴的背景前,八个身着清秀淡雅服装,眉眼中透着神韵的中年女演员排成两行,边唱边弹奏着用碟子和筷子组成的自制乐器。中间一个年长一点的男演员演奏着渔鼓。他们演唱的是自编剧目“佐坝有个试验区”,他们动情地唱道:“农业生产工业化……实验区正建工业园,农业搞好产业链,住在家里就打工,择业有了自主权……” 他们声腔动人,嗓音优美,表情富有感染力。我们听着,听着便融化了。佐坝乡的戏曲艺术家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展现了佐坝当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讴歌了党和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倾诉了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她们灿烂的笑容,她们赞美的热情,她们一举手一抬足的韵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表演过后,在对几名老艺术家和金站长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拥有全国唯一一家专门演出文南词的剧团。虞松峦文南词剧团的老艺人都是基于自己年轻时对文南词的热爱以及对传承祖传技艺的责任感,满怀一腔热血组建了虞松峦文南词剧团,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坚守在剧团中,为文南词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位老艺术家向我们透露:在虞松峦当地,自剧团创立以来,剧团的主要成员大部分为虞氏。从明末清初始,虞氏家族一代代地将文南词传承了下来。但当我们问起文南词当下的传承情况时,老艺术家却叹了一口气,他向我们坦言:由于各种原因,当下的年轻人即使是虞氏后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将文南词、黄梅戏等剧种的传承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倾向于更高的工资,有的人选择了其他的行业,有的人则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心中一紧,文南词自创立之初便主要由当地的居民在民间传承。幸有虞松峦当地居民,秉持着将祖宗技艺传承下去的责任感与情怀,才能使得文南词这一戏曲活化石不被时代的尘埃所埋没。现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恐文南词的发展日渐式微。一悲一喜下,我不禁默然。天色逐渐暗淡下来,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

       在前往两大民营剧团的途中,雨愈下愈大,路上无话,雨给车窗蒙上了一层水幕,似乎心也给蒙了个通透。我擦了擦玻璃,拭去一片水雾,看着车窗外雨中的静静的田园,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除了文南词以外,其他戏种大多面临着与文南词相同的传承问题,戏曲行业亟待新鲜血液的注入,只有这些崭新的活力,才能赋予戏曲在民间继续传承下去的希望。

       怀着能从民营剧团看到传承希望的想法,我和团队来到了群芳、兴成两大黄梅戏民营剧团进行专访调研。

       汪团长夫妇经营的兴成戏剧团活跃在山区、湖区、社区等各个地方,老剧纷呈、新戏迭出。他们的戏剧,宛若星星之火般,点燃了乡间田野的艺术之光,切切实实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可这样的背后,是日日夜夜的劳作与辛勤付出,汪团长的夫人说困难的时候真的困难,他们家都是带着孩子在外演出的,有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奔波,一年365天有300多天都是在外演出。白天她操持家务的同时还要教孩子们唱戏,到了晚上,由于剧团很多演员文化水平有限,她还要仔细研究剧本分配角色,常常要忙到深夜,这些剧本都是以她在外面收集的故事书等为基础编写而成的,而她自己也就只读过小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至2019年,剧团招标成为宿松三个演出团体之一,成为了宿松民营剧团的“领头雁”之一。然而,2019年冬天的一场疫情为原本呈较好势头发展的群芳剧团撒上了一层寒霜,民营剧团的冬天来了。民团不比体制内的专业戏团,演员的工资没有保障,剧团需要不断的演出才能活下去。而这个小家庭全靠演出才得以拥有一定的收入,疫情的大背景下,外出演出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待在家中的汪团长也在焦急地寻找着出路,他希望能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实现创收,但仍收效甚微……

       在陈慕春老师的家中,我们又对兴成戏剧团的近况进行了专访。陈老师回忆:1984年,兴成成立之初,凭着一腔热血到各地演出,演一场算一场。直到1998年,他们才开始了商演,迅速在地方积累演艺经验,并终于在2015年抓住机会,出发到湖北江西进行了省外商演,因为反响十分可观,民众们都一致置予好评,兴成戏剧团便收获了大量观众,自此,剧团上下众志成城,开始了不间断的演出。春夏秋冬几十载,他们一直坚持为百姓们呈现黄梅戏最本真的一面,为老百姓创造着最美好的回忆。2014年,政府工程招商投标,兴成也在2016年被安徽省文化厅选中,随即在政府的扶持下,成为了2800多个民间团体中的“龙头”——安徽省十大名团。但是,兴成剧团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下,民营剧团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陈团长向我们透露,除了中央的一些明确要求外,地方政府对于民营剧团的支持力度不够,即使有对于戏剧剧团的资金支持,绝大多数都给予了专业剧团,民营剧团获得的实质性补助很少。幸运的是能在一些重要的招标中中标,给予了兴成剧团发展下去的希望。

       我原以为能从对民营剧团的专访中得到黄梅戏进一步发展的希望,然而,专访却加深了我对于黄梅戏眼下艰难发展现状的认识。我油然而生一丝忧虑。

       可是我有信心!黄梅戏的民间传承人、爱好者,剧团负责人,面对着缺人才、缺资金、缺市场、少支持的发展困境,迎难而上,一直秉持着将黄梅戏文南词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理想与信念。即使在戏曲产业的寒冬——疫情之下,我们仍可以看到他们坚守传承的忙碌身影。择一事,忠一生。他们不为喧嚣浮躁的外界所动,只是活跃在自己的舞台上,心怀黄梅传承志,苦练唱腔基本功,用黄梅戏独有的方式演绎着自己或清俊佳绝,或潋滟风流的戏剧人生。这些黄梅戏、文南词的民间守望者们,也并不是孤独地守望着,随着党和政府对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的日渐重视,她们将会收到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怀。

       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守得云开必见月明!(通讯员 汪逸飞)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