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滁州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寻非遗、知技艺、解乡愁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8-14 19:17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非遗传承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宣城市旌德县文化馆、宣砚文化园、两处实践地点,调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宣砚”的现状。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王千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技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

基于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2021年8月10日至8月12日,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非遗传承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谭梦蕾(组长)、王千奥(组员)、高雅婷(组员)3人前往宣城市旌德县。在旌德县文化馆、宣砚文化园、两处实践地点,调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宣砚”的现状、传承和保护情况。

一、旌德文化馆“漆画”技艺实践

8月10日,实践团队前往旌德文化馆开展实践活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有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画”的相关情况,旌德漆画第四代传承人江宏强表示“旌德漆画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旌德漆画,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江宏强师傅希望旌德县通过建设漆画创作基地和漆画研究机构等方式作为静态保护,将旌德漆画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利用旌德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市场运作来提升“旌德漆画”的品牌效应,将旌德漆画打造成旌德的文化品牌,让旌德漆画焕发新活力。

寻非遗、知技艺、解乡愁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旌德文化馆 王千奥 摄)

二、宣砚文化园“宣砚”技艺实践

8月11日,团队成员来到了宣砚文化园。园区由创砚坊、综合办公楼、宣砚工艺展览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大师工作室五部分组成。在创砚坊内团队成员了解了宣砚制作的基本工艺由:采石、选料、切割、制坯、设计、雕刻、打磨、配盒这八大流程组成,团队成员们通过参观宣砚制作车间了解到宣砚从选料、切割再到雕刻和打磨各个环节都需要工人师傅十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通过与制砚师傅的交流团队成员得知每道工序均有详细的技术指标和制作要求,是数十年来宣砚制作者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价值和丰富的传统手工创作价值,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寻非遗、知技艺、解乡愁

(图为制砚师傅正在挑选砚石 王千奥 摄)

在宣砚工艺展览馆内团队成员欣赏了出自不同大师手中的精美砚台,展厅内还有各具特色的宣石衍生的文化产品。如用以制作印章的石料、拿在手上的把玩的物件、用以写字时垫放在手腕下的“臂搁”,还有研磨后放置墨锭的“墨床”等。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还阅读了关于宣砚历史发展的书籍文献。宣砚又被称为“砚中和田”诗仙李白曾七到宣城,对宣砚情有独钟,写下“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给予高度赞美。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宣砚文化园自启动以来,建造宣砚工艺展览馆,不断完善大师砚雕工作室等基础设施,利用旅游研学形式,通过参观、游览、体验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传统技艺文化的精髓,激发新时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寻非遗、知技艺、解乡愁

(图为工作人员向团队介绍宣砚 王千奥 摄)

团队成员参观完宣砚工艺展览馆后,又采访了宣砚文化园的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从事宣砚制作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少的,仅有少数人是为了兴趣或是创作需要使用宣砚制品,也许是科技的发展对目前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现在人们不愿意去了解更不愿意去学习和传承。但是对于一些老一辈的宣砚制作者来说,宣砚不仅是自身技艺的展现也承载了他们对于家乡的记忆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寻非遗、知技艺、解乡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工作人员 王千奥 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传承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虽然本次的实践活动结束了,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都未曾止步,队员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任。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中彰显活力。

寻非遗、知技艺、解乡愁

作者:王千奥

2021年8月13日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