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8-09 14:3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六安实践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五名成员前往六安市金寨、霍山两地以‘茶’为主题展开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通讯员:芮月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结晶。它是散发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更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化遗产。为了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赴六安实践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小组的五名成员前往六安市金寨、霍山两地以‘茶’为主题展开了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地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流程的掌握情况,并由此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与传承现状。

一、线下实践

实践小组成员与队长成功汇合后,由队长黄玲带领小组成员分别前往金寨县龚店村与霍山县石羊河村开展一系列的主题调研活动。

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

图为“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集合地点合照 黄玲 供

(1)赴“金寨县龚店村”实践之旅

在位于皖西金寨白塔畈乡的龚店村是“六安瓜片”的原料主产区,也是小分队开展调研活动的首个目的地。小分队成员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到,大多居民对六安瓜片的制作过程十分了解,同时也参与到其中。在当地大多数人的眼里六安瓜片更多的是一项经济来源。当然他们对当地的这一文化也是有着浓厚的感情,这不仅是工艺制作品,也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门手艺。

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

图为小组成员在龚店村访谈时 陈绮梦供

小分队成员在走访中发现当地大多是中老年人与幼童,年轻人的身影几乎是看不见的,许多居民家的大门是关着的,对此提出疑问。据当地村民说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大多只有在采茶季节会回来帮忙。年轻人是接受传承的一代,在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对茶叶制作的工艺流程并不热衷,而是向往城市的繁华。由此可见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艺在传承这方面不太乐观。

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

图为小组成员在龚店村的合影 陈绮梦 供

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

图为龚店村 黄玲 供

(2)赴“霍山县石羊河村”实践之旅

2021年7月28日,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久负盛名的佛子岭,它盛产中国传统名酒“迎驾酒”。通过观察小分队成员发现镇上但凡开门的商家十户人家中有七户兼营卖酒,由此可见迎驾酒的受众面甚广,经营状况良好。但据了解,迎驾酒的酿造过程繁杂,酿造时间长,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清楚。
在经历数小时的车程后,“赴六安非遗调研小分队”顺利到达霍山县大化坪石羊河村。通过访谈了解到,当地人口较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家中留着老人与孩子。石羊河村周围多山地,居住在当地的村民主要以农耕为主,森林面积大,种植面积众多其中茶园就有五百多亩,盛产木材、毛竹、霍山黄芽与石斛。其中茶叶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村民对黄芽与石斛的采摘时间与制作流程大多比较了解,但很少在家自己制作。说起当地各种技艺的制作工艺,村民都能很好的告知,但说起非遗都面露茫然,或许非遗的名声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他们在意的更多是这个文化本身,而并非其他事物。 

赴六安暑期调研实践小分队

图为小组成员在石羊河村与村干部合影 陈绮梦 供

 二、实践总结

保护文脉、传承文脉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巍巍中华,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正在“活起来”,怀抱岁月秘密的瑰宝正在“火起来”。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愿响应号召,为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虽然此次实践调研已结束,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会结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小组成员表示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传播东方智慧,智育华夏儿女。秉承先祖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关键词: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