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歙砚镌刻染墨香,安徽师范大学调研采风忙

社会实践 时间:2021-07-14 17:57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2021年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黄山歙县“品歙雕,传匠心”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歙砚雕刻老匠人——柯崇,感受省工艺美术大师独运的匠心。

2021年7月11日,安师大文学院调研成员陆续抵达黄山歙县。晚上在队长的带领下,领略了斗山街的古朴典雅,感受了庄严气魄的徽州府衙,欣赏了学士气息的八角牌坊,走过回荡着千年徽州文化的青石板筑成的羊肠小道,闻着氤氲在空气中的浓郁墨香,耳边仿佛听到了远古的喧闹声,古朴的氛围感扑面而来。

7月12日,文学院赴黄山歙县“品歙雕,传匠心“暑期实践团队正式开启了调研时光。得益于之前的努力,团队联系上了中国著名砚雕艺术家,砚石研究专家,砚文化学者——柯崇老师。

柯崇,幼喜丹青,师从中国首位砚石研究专家程明铭先生,学习砚石相关知识。家学渊源,柯氏自南宋起便从事歙砚雕刻行业,柯氏的砚雕在元明时期一直作为御用品而存在,审美和艺术价值极高。

图为柯崇老师获奖作品《徽州石狮》 闪静雯 摄

在采访之前,我们对于歙砚的了解只停留在观赏其精美的外型这一层次,并不能从它的一雕一刻中感知到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但是,通过柯崇老师的讲解,调研队员们才得以深入理解:其实每一块砚石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砚雕的匠人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不雕即雕,化有形为无形”。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柯崇老师从事歙砚雕刻已经三十五年之久,对于歙砚雕刻的热爱一直支持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歙砚雕刻的非遗传承。在歙砚雕刻的过程中,从开采砚石,选择砚石,到设计雕刻,形成最终成品,柯崇老师事无巨细皆是亲身经历,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严谨考究。

柯崇老师带领我们参观艺术馆时说到,作为歙砚雕刻师,不能将自己的雕刻技法凌驾于砚石之上,要尊重每一块砚石的纹理,历史,颜色和造型,做到人与砚石的交流融合。在说到具体作品时,柯崇老师带我们观赏了许多获奖作品。例如《老子出关图》便是柯崇老师较为满意的一幅作品,在老师刚拿到砚石时,它的外表有一些独特的纹路,一般的雕刻师可能会将它的表层去除,但是老师还是希望自己能将砚石原有的样子尽可能地保存下来,于是就运用了一些技巧,将独特的纹路雕刻成老子的模样,配合上砚石里的金蕴,造就了这样一幅斩获金奖的优秀砚雕作品。还有一幅《琴图》,采用的是徽州特有的砚石,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砚石的纹理是每一处都平行前进,没有任何的交叉错乱。在这样的纹理基调上,柯崇老师将这种砚石雕刻成古琴的样子,着重雕刻琴头和琴尾,中间的琴弦便沿用纹理原貌,乍一看会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

图为柯崇老师作品《老子出关图》 闪静雯 摄

柯崇老师对每一块砚石如数家珍,他将自己与歙砚的关系比作灵魂伴侣,一生相伴相守;他将当地底蕴深厚的徽州文化比作摇篮,认为是徽文化哺育了自己的思想,拓宽了歙砚雕刻艺术的展现空间;他将歙砚看作是一艘帆船,上面承载着徽州人的一切,驶向远方。

在谈及歙砚雕刻艺术的传承时,柯崇老师眼眶湿润。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歙砚雕刻的老匠人们群体较为庞大,但是细细考量之后,就会发现,在青年一代里,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一门技术的人寥寥无几。传承非遗技艺,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雕刻手法,更重要的是一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心。

图为实践队员与柯崇老师。  闪静雯 摄

柯崇老师表示,就个人而言,会一辈子去坚守自己所热爱的歙砚雕刻,终其一生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技艺。当然,也希望,年轻的一代多去了解一下歙砚雕刻艺术这样一门非遗技术,将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结束采访,我的身体虽然走出了艺术馆,但是我的心灵似乎停留在了那一方砚台上。这次的采访让我更加坚定了延续匠心,传承非遗的信息和使命,非遗传承需要老匠人们的钻研,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延续!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黄山歙县“品歙雕,传匠心”暑期实践团队队长 程妍)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