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观察自媒体时代下构建多元价值的非虚构写作的现状——以“人间”为例

文学读书 时间:2021-01-21 19:08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
[导读]我们正处于一个自媒体创作的繁盛时期。在这个时代,传播技术的革新不但在颠覆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时也在给我们个人赋权,我们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能够“听到”和“被听到”。

一、非虚构写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初露头角

非虚构写作在我国的文学写作中更偏向于新闻领域,所以他也被称为专题报道和叙事新闻。非虚构写作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之初就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经过20年的发展走进中国的新闻写作。其实质是运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真实故事,且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非虚构写作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作家卡波特用六年的时间经过调查采访,取材于一起谋杀案写出“非虚构小说”《冷血》纪实一书。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因为其特殊的手法变得流行起来。从那时起,作家们纷纷模仿卡波特的这种非虚构的写作方法,通过使用写小说的技巧来记录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非虚构一直到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萌芽,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推出“非虚构专栏”,“非虚构”一词才正式走进观众眼前。起初的非虚构写作主要是从事特定新闻工作者,但是伴随着微信的人间公号的运营,普通人也能够投稿,讲述故事,使非虚构写作真正从相对职业走向平民。

二、“人间”非虚构写作的本纷纷开始质特征

(一)、内容真实性

非虚构小说写作的基本特征和标准就是同新闻写作相同,即事实真实性。正如美国非小说作家何伟所说:“非小说写作的魅力在于它不能编故事。这似乎比小说缺乏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创造力。”他也后续提到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要求作者去努力发现真实事实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在人间中《北京零点后》、《中国站街女之死》、《为了100块,我成了骗子中介的帮凶》等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真实”的强大力量,它是个体的真实经历和调查来的,具有很强的震撼力,非虚构写作的原生创造力就在于此。

(二)、表达文学性

人类非虚构写作也需要使用文学的修辞手法。比如采用记叙的方式叙事、在人物的描述中注重对对象的心理、肖像、动作、对进行刻画,突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注重文学写作现场场景、和环境进行描写,以环境背景烘托氛围,在叙述方式上常常采用不同的方法,写作中也关注交代人物关系、甚至故事冲突建构,这样更能体现出人物生存的复杂的生活环境,最后非虚构写作也注重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强作品的生活性和理解性。以上的这些写作的技巧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当中基本都有体现。

三、非虚构的特别魅力

(一)、写作的公众参与性

自从微信等公众平台的大规模对普通人开放,非虚构写作出现了一个新的队伍,有了大量的业余作家加入非虚构写作的集体,从非虚构写作群体的角度看,这打破了一过去专业化的常规,过去一般是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专业记者和有较强写作能力的作家。这些普通人的加入无疑加强了非虚构写作群体的力量,使非虚构写作从一个小的探索阶段逐渐扩展到以一个专业化与公众参与的非虚构的全名参与写作群体。小说写作这种摆脱了专业记者或作家的专业化,使得公众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增加了群体对于非虚构写作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热门公号非虚构写作文章特殊的对象

非虚构写作立足于纷杂繁复的现实生活,去发掘出不为人们所常知的却又真实的生活黑暗角与真相。要想去真正地了解这个社会的底层生活,无非个体的人的生活和生存经历才是最鲜活、最敏感、也最直接。所以对于叙事的对象也集中在三类:底层、边境、历史。底层人民的打工、学习、家庭生活,一直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他们身上所背负的生存压力,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而通过这样的一种叙述,让我们看到更多人的生存状态。例如《当午夜谋杀案来临时,我们刑事警察甚至不能吃方便面》,讲述的是刑事警察深夜接到报案,连吃口泡面的机会都没有,这生动的描述了夜晚这一群体的工作状况和生活态度;《考研旅馆里,那些不认命的年轻人》讲述的是为了考研,被迫住进狭窄费用高昂小旅馆里,一直继续挣扎的学习故事;《你有今天,还不是因为娶了这个精神病人》讲述的是因为自己的职业靠山,娶了一个精神病人,反而生活陷入绝境的家庭故事。边境的人和历史的人相对较少,选取主要对象本身的那种特殊的文化风格和历史背景。

(三)、题材的亚文化风格

“人间”为代表的非虚构写作的叙事题材,具有很强的亚文化性质,具有典型的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亚文化写作的话题有同性恋、诈骗、乱伦、暴力、群居、吸毒、杀人、疾病等很强的社会对抗性。

(四)、人间为写者与粉丝聚合和连接提供平台

我们生活在媒介的社会,在这一拟态环境里我们每个人可以通过媒介,比如手机,电脑等,在网络的虚拟社区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地,在这里有群体聚合的归属感,当你活在屏幕之后,也能享受到来自现实的认同感与身份符合感。还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文章结尾上交流的自己的爱好,即时的得到回复。

这微信人间网络对于每一个人都独立而平等的,这里也有平等交流。这种虚拟空间的交流消除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虚伪和浮华,更追求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精神共鸣。在这里,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性格个社会身份,很难去完全达成一致意见,在这里却因共同的兴趣社会关系变得和谐起来。

(五)、人间公号构建新的话语表达空间

在这里来自不同阶层的人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心声,满足了文化生活的需要,丰富了自己和他人的精神生活。我们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我们都不安于现状,不想因为社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我们的想法与行动,我们渴望冲破现实的枷锁,试图突破社会赋予普通人的总体框架,打破既定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常规。但是在人间平台上,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倾诉声音,从而使自己真正感受到来自压力的释放与心灵的自由。

(六)、人间推动互动式社会交往的重构

世界文学每一次在创作形式的革新都在影响着每一阶段的文化思潮和社会互动,非虚构写作的抗争与底层性具有释放压力、抗争的意义。生活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我们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我们渴望个体的声音被听见正如越来越强烈的和直接的愿望去展现自己的生活,然而我们一直在不停的创造各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实现我们的自我表达。

四、人间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一)、为沉默的群体发声

人间写作将目光投向悲痛的个体,着力展现被中心话语所遮蔽的沉默的大多数,表现出对中心经验、权力话语的偏离。这些非虚构作品的创作者,亲身经历或者采访他人,来完成自己对真实的承诺和坚守,让自己真正地参与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发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的悲喜人生。纯粹的底层人物大多是沉默而隐忍的,他们没有为自己申诉、发声的意识,有苦有泪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独自承担着生活带给他们的艰辛。而非虚构作品,正是为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发声,为他们代言,讲述他们平凡的、真实的生活。通过让读者去理解文本中小人物的生活喜悦和悲伤,通过这种情感的理解,才能体味到现实生活中处在不同阶层人的生存状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真正从心灵的碰撞去感受生活的美与乐趣。这些非虚构作品,“肯定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提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尊重普通人的基本权利和公正要求。

(二)、人间拓宽了文学的内容

小说文学由于自身的虚构性,不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甚至远离生活的那种虚构,让我们感受不到人性,这往往会失去文学的社会性。非虚构写作所提倡的“非虚构”,要求作家抛弃想象与虚构,抛弃二手资料,让他们行动起来,走向现实,走进人民的生活当中,真实地记录民间生活的疾苦,真实地展现人们正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非虚构写作是触动人的痛苦、关注非中心、抨击美丑、讲述奇异经历、撞击心灵、打破常识的一种方式。

(三)、 重新实现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介入

信息的泛滥让我们迷茫,这些海量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获得的,大多数的信息都源于互联网。而网络上的信息,都是经过媒体的反复加工,才得以呈现的,且这些信息大多是为了博人眼球,吸引点击量。人们隔绝于真相之外。社会的复杂变幻,让人们不知所措,人们渴望能在作为时代引领者的文学中,看到世界的真相,体验到个体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但此时的虚构文学,并不以真实性作为自己的追求,纪实文学的书写表达中,又充满着躁动与浮夸,导致人们对文学失去了兴趣。此时,非虚构正好满足了我们强烈接触现实的愿望。

五、人间非虚构写作的局限性

(一)、选材范围的局限

在当前的非虚构写作中,题材还是集中在底层人的生活当中,没有延伸到社会的其他方面,使得作品的题材趋于同质化,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积极探索,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写进文稿。

(二)、人间的低成本运营

人间的稿子大多数为公众和一些个体写作者撰写,投稿后征用后只用支付500-1000元/1000字的稿费,相对来说,这种低成本的运营,很难产出高质量,真正能够撬动社会神经的好作品。由于非虚构写作采编成本和写作费用的高也使得非虚构写作等形式难以推广,非虚构写作作为揭示事件真相全景的深入报道形式,曾经以特稿或者调查性报道的形式广为社会公众和一些媒体关注,也发挥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如果要想充分的写出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其成本往往是非常巨大的,相比于其他的创作,比如采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梳理故事和理清关系,在空间上也有很强的局限,往往采访比较困难。对于一般的个人是难以为继的,所以人间的作品主要是个人的经历、或是身边接触到的人的故事,无法延展到社会的其他阶层。这种采写的成本本身也在制约着人间以及非虚构写作本身的发展。

(三)、思想性的缺乏

这表现为在人间的作品中,虽然作者能在书写日常生活时,发现其间隐藏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质疑,但他们对问题的剖析深度不够,导致作品思想性薄弱。这尤其体现在《我在整形外科医院,一个伪装了半个月的人》。作者以莫大的勇气与果敢,深入到整容医院,为读者们展现了医疗整容当中的骗局,在剖析这些人身被骗时,不去探究不同受害者背后的思想渊源,仅仅将之归纳总结为一句话:都是缺少常识的结果,从而损害了题材本应具有的深刻性。非虚构文学,不应只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渠道,还应对社会性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寻觅出问题的根源,体现其身为文学应具备的深刻性与责任感。在剖析的过程中,引导读者进行深度思考,引发读者对自身与社会的反思,这才是非虚构写作的应有之义。

在每一个时代,我们都需要借助特定文化符号去作为我们观察和体味时代环境,而非虚构写作是我们客观忠实的记录者。非虚构写作可以作为观察时代的镜子和记录时代的史书,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个社会都需要一些超凡朴实的话语去记录这个时代的独特的方面,后人只有通过这种感性的语言去感知整个环境,而不是单纯的依靠生硬的新闻事实去堆积记忆。非虚构写作不会就此凋零,它本身的纪实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被磨灭,相反,它只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中慢慢找到生存的地带,我们不妨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中去呵护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非虚构文学变成一种更加有温度的文字。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