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庐江寻根之旅: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暑期方言调研

社会实践 时间:2020-08-07 13:33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方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自然而然,方言渐渐被我们遗忘在生活的角落里面,但是方言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也绝不应该被我们遗弃。

       随着普通话的不断推广,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方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自然而然,方言渐渐被我们遗忘在生活的角落里面,但是方言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也绝不应该被我们遗弃。此次暑期实践,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亲属称谓为中心的安徽部分地区语言生活调查团“走进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地区进行调研,重新唤起人们关于方言的记忆。

       庐江县位于合肥市辖内,属于江淮官话区,这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情味。早上八点,黄屯老街早已弥漫着阵阵米饺的香味,伴随着香味传进人们耳朵里的还有各种叫卖声,一幅热热闹闹的烟火图浮现在眼前。粉墙黛瓦,是属于江南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已经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了,它们无言的呼吸声不断地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和过去。此次的调研正是在这样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展开的。

      多亏了热心的朱永坤师傅,调研人员吴敏才得以前往当地的方何祠堂进行调研,对于方言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初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徽州牌楼式建筑,上面雕栏画栋,大门正对着两棵大槐树和一汪湖水;里面一人怀抱粗、十几米高的圆形立柱更是为祠堂增添了几许气势;屏风内牌位林立,让人好不感叹。

     刚下阁楼,便看见了一张简易的方桌前一位老人正在调风扇,走近一端详,蘸了一半的毛笔、堆在一处的纸张文件等依次摆放在桌上。呼啦啦的风扇旁是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据朱永坤师傅介绍,这是祠堂的建造人,名叫何福祥。从何福祥老人的口中,不仅仅了解到了当地称呼“爷爷”为“爹爹”等亲属称谓知识,更了解到了方言背后的人间温情。何福祥老人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半辈子到处跑,年老之后便一心想要回到家乡建一座属于当地人自己的宗祠。“现在老街的古建筑只能尽力保存,无法完全恢复。而宗祠建立起来是好事,叶落归根,宗祠和方言都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人在外漂泊,要记住自己从哪里来。”

     听到这里,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何老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方言,不仅仅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更多的是代表当地的一种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去往大城市发展,在那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都是普通话,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家乡话,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或许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在外漂泊的人听见那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会顿时泪目,从心底发觉自己的根在何处。所以,推行普通话不代表要将方言完全扼杀在摇篮里。方言对于当地的人而言,是一种标志,是在外漂泊时一种莫大的心灵慰藉,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从哪里来,要回到哪里去,毕竟叶落归根。有时候一句方言,就可以唤起人们关于家乡的所有记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离开时,我看见了“香火永传”四个大字悬挂于大殿内。或许,方言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桥梁,而它背后的文化与记忆,才是真正让人们难以割舍的。所以,说一方方言,寻一方根源,这对我们此次调研而言,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