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公益
公益速递 大学生公益 公益活动 环保自然

合肥遗体器官角膜登记1年翻7倍 揭秘数字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公益速递 时间:2020-01-01 21:09 点击: 来源:合肥晚报
[导读]记者从合肥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合肥市遗体器官角膜登记总数达7600人,比2018年900人的数字增加了7倍,创下历史之最。直线跃升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和张舒一样……

“遗体捐献”“器官捐献”“中国女孩”……这些天,这些词因为22岁的内蒙古女孩张舒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而类似的故事,在合肥并不少见。

记者从合肥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2019年12月,合肥市遗体器官角膜登记总数达7600人,比2018年900人的数字增加了7倍,创下历史之最。

直线跃升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和张舒一样的“他”和“她”的故事,更是合肥这座城市文明变迁的小小缩影。

【热点事件】她:22岁女孩车祸离世姐姐的一个决定挽救3个家庭

2019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一条名为“22岁女孩去世捐献器官让3人重获新生”的微博。

微博原文如下:“张舒,22岁,内蒙古临河女孩,11月20日,她的名字被永远刻在包头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园的纪念牌上。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的她,捐出肾脏和肝脏,给3名患者带去新生命的希望之光。她的父母和姐姐知道,‘她’还在这个世上,并没有真正离去。”

2019年10月31日晚,张舒从兼职的托管班下班,回家路上遭遇了车祸。几经救治,原本已经稳定的伤情突然恶化,11月7日晚上被确诊脑死亡,靠呼吸机延续生命到18日。姐姐张雯看着妹妹插满管子、日益肿胀的样子,脑子里无助地想:“怎么才能救她?”“捐献器官”的想法突然跳进张雯的脑海。“这样她就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给我们留下念想了。”张雯小心翼翼地跟父母说,几近绝望的两位老人竟然同意了。

11月18日凌晨,张舒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她的双肾、肝脏在姐姐和相关人员的见证下完成了捐献。当天,在北京治疗的一名肝病患者接受了移植;19日,包头两名肾病患者接受了移植。

张舒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美丽又善良的姐姐,她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去”“她是天使,一路走好,最美的女孩”。还有网友发现,“她的衣服上写着‘中国女孩’”。其实,她一直在我们身边,从未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合肥故事1】她:全国首例器官受赠者逝世后成为捐赠者

2018年6月7日17时,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三级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合肥市42岁的李女士捐出了全部有用的器官,能挽救两位患者生命,并为两位患者送去光明。从器官受赠者变为捐献者,这,是全国首例。

李女士是长丰县的一名基层公务员,2014年因肾衰竭病重,在北京接受了一名器官捐献者的肾脏,生命才得以延续。李女士的姐姐说,那一年,妹妹病重治疗,家人焦急万分,有一天忽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说找到了匹配肾源,“至今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我们都激动得哭了。也就在那时,我们全家人都深深体会到器官捐献对生命延续的重要意义,也萌发了身后捐献的想法。”

2018年6月4日下午,李女士在家突发脑血管意外,送往当地医院确诊为“脑基底出血、脑疝”,5日凌晨紧急转院至中科大附一院。医院对她进行了手术,后转入ICU进一步救治,然而李女士的病情仍持续恶化。“这次妈妈病得很急,她最后对我说的话就是,以前得到了别人的帮忙,在生命完结时也希望能帮到别人,让爱传递下去。”李女士的儿子流着泪说。

“入院后,我们紧急进行了脑血肿清除术,但由于脑疝时间过长,所以患者术后一直深度昏迷。”中科大附一院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主任姚自勤回忆,经脑损伤判定专家组判定,患者符合脑死亡。6日中午,李女士的姐姐与儿子找到了院方,得知没有救治的可能性后,亲人在悲痛中告诉医院,李女士最后的意愿就是捐出自己的器官。

2018年6月7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三级红十字会紧急联动,共同确认直系亲属填写捐献登记表,也陪伴和见证了李女士生命的最后里程。“妹妹生前就是器官移植的受益者,如果不是当年的那颗肾源,她走不到今天,现在她决定捐献,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也希望妹妹能帮助到其他人,将爱传递下去,呼唤整个社会向善向好。”最终经过医院确认,李女士的肝脏、胰腺、一对角膜将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当天下午17时,在省、市、县三级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下,医院获取手术开始,18时结束。随后,肝脏移植、角膜移植的手术在中科大附一院紧张展开,安徽省三名患者将因此受益。同时,胰腺也以最快速度转运至上海,救治一名终末期胰腺疾病患者。

【合肥故事2】他:曾经的器官移植受益者康复后成捐献志愿者

曾经,生命接近尽头,他萌发出捐献器官的想法;如今,接受移植身体恢复健康,他选择了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去年2月14日,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为汤东办理了志愿捐献器官相关手续,颁发了荣誉证书,并推荐他加入了合肥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1978年出生的汤东家住蜀山区,2004年,刚刚踏入社会,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汤东突然病倒了,“尿毒症”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2005年,汤东开始进行透析治疗,辗转各地跑过大大小小数十家医院,尿毒症晚期的他身体却越来越差。“这些年当中,有两次也配型成功了,但是匹配程度不是太理想,而且离家太远,所以一直没能手术”,2009年,汤东回到合肥,在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继续治疗。

回忆起那段时间,汤东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其实想了很多,如果生命就这样走向尽头,能不能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因为经常去医院,对器官捐献有了一定了解,便萌发了捐献器官的想法”。2018年,汤东的生命再次出现曙光,这一次配型的器官匹配程度比较高,11月6日,汤东在安徽省立医院完成了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后,汤东恢复得很好,经过多次检查,身体状况良好,想到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和自己获得的帮助,器官捐献的念头再次冒了出来。

“四年前,我就想捐献器官,担心身体不好器官不符合标准;现在我身体健康了,不担心了,捐献的想法也更加坚定了。正是因为他人捐献器官的无私之举,我才能如此幸运地重获健康,现在我康复了,便将这份感激化为实际行动。今天,我填写《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也希望通过我的行动能够带动身边的朋友,做一些有助社会的事情。等我身体再康复一段时间,我还要加入志愿服务活动,尽己所能帮助别人。”2月14日签下捐献志愿登记表的汤东笑着说出了这番话。

谈及当初签下捐献表格时有没有过“小纠结”?汤东坦言,“中国人在传统上确实会有‘入土为安‘这样的想法,对于‘死‘有关的词汇也会比较忌讳。但是如果你更加专注地去关注器官捐献背后的意义之后,你可能会更加了解这件事情。”他告诉记者,2月14日成为志愿者发出朋友圈后,也带动和感化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进来,“希望我们能够形成接力把这份爱心更好地传递下去。”

【合肥故事3】他:身残不要紧,遗体照样捐 “能为国家事业和他人多做一点不是很好嘛”

“我半辈子残疾,深深地知道肢体残缺的痛苦,希望死后能用自己的身体来帮别人。”2010年,家住在拱辰社区的宋业福老人说出了这句话。20世纪70年代,上班路上的一次意外让他颈椎受到重创,颈部以下瘫痪,以后得在床上度过余生。

2010年,老人在报纸上看到遗体捐献的报道,于是按照报纸上提供的信息打给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登记接受站,该站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相关的捐献手续。

近日,记者联系到宋业福老人的姐姐宋业英阿姨,她告诉记者,弟弟年轻的时候因为意外变成了残疾人,后来没有成家也没有子女。回忆起2010年9月12日弟弟填写志愿捐献登记表的时候,宋阿姨说,弟弟在了解到遗体捐助的新闻后,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记得他还这样说过,‘年轻时没有为社会做太多的贡献,如果死之后能够捐献自己的遗体,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嘛。’”

据宋业英阿姨回忆,宋业福老人2019年因脑梗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后来病情严重于8月10日夜里去世。“因为之前有填捐献登记表,当时医院就打电话给我还有红十字会了,后来完成了遗体捐献的过程。”

【专家观点]“这是人们意识的转变也是社会时代的进步”

从900到7600,这不仅仅是一次数字的变化,是合肥市器官捐献登记人数的显著跃升,更是人们观念的重大转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认为,这一对数字背后,反映了社会心理两个阶段的悄然变化。

“中国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希望死后能够留个全尸,不愿意死后捐献器官,甚至对于‘死’这个字眼都非常避讳。”王云飞说,之后,随着现代教育开展而变化的文化心理建构有关,现代的观念慢慢地融入了思维,社会心理悄然间发生了变化,有爱心人士选择了器官捐献或遗体捐献,这是第一次转变。

第二次转变则发生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生者开始谈论“死亡”甚至讨论“器官捐献”,从原先的“避而不提”到现在的“直面探讨”,“这背后其实是对于救助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性改变,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同步播报]

全市2019年完成器官捐献43例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合肥市红十字会进一步规范捐献登记、协调工作,加强宣传推动、做好相关服务,全市人体器官、遗体、角膜捐献工作取得新突破。2018年,合肥市实现器官捐献37例、遗体捐献37例、角膜捐献43例,合计117例。三项捐献数字及总数均在全省排名第一,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帮助,重获生的希望。

“遗体捐献是一条让爱永恒的伟大之路。捐献者选择了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光荣谢幕,同时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的价值。”合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9年已完成器官捐献43例,遗体捐献40例。通过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春分缅怀活动、组建合肥市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慰问“三献”捐献者(或家属)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捐献业务能力。

据介绍,市民可以通过到合肥市红十字会现场填写登记表、到家附近的“博爱家园点”登记、到区红十字会和省属医院登记、支付宝“施予受”平台一键登记以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官网登记等多种形式参与进来。

张妍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唐萌

原标题:合肥遗体器官角膜登记1年翻7倍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