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皖西学院积极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一流法学本科

高等教育 时间:2019-12-03 11:27 点击: 来源:皖西学院
[导读]皖西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

皖西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为目标,顺应社会转型发展及其对法学毕业生的新要求,加强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着力打造一流法学本科专业,培养卓越法治人才。

皖西学院法学专业自2003年开始本科招生(文理兼招),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一流法学本科专业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法学专业2011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是学校首批A类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7年获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特区”,2018年获批安徽省一流(品牌)专业,2019年被省教育厅遴选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2012年以来,法学院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研究成果3次获省领导批示;教师主持省校两级质量工程项目40余项,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指导》教材2部,发表教研论文20篇,其中在《中国大学教学》发表2篇。2019年7月12日,《中国教育报》以《以改革促教学 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皖西学院法学院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探索》为题,2019年10月2日,《中国教育报》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皖西学院法学院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题,两次均用半个版面报道了皖西学院在一流法学专业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学习强国”平台两次推送。

以办学理念转变为先导,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较单一,就是培养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生运用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具体法律问题,即法律纠纷的事后解决,可称之为“治疗式”教育。在传统教学理念下,课程的设置以专业课程为绝对主导,教师也围绕这一目标定位组织教学,学生在一种固定的职业定位下进行针对性极强的学习,而忽略了法律以外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摄入。而在当今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公司企业等非传统领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学生毕业后一旦不能在传统领域就业,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为解决传统法学教育目标较为单一,无法实现法律人才培养与法治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等现实问题,学校在对传统办学理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实行“预防式”法学教育与“治疗式”法学教育并重,法律与经济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培养既具有法律纠纷解决能力又具有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

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和新战略,法学教育在于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皖西学院对标国家教育部门“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法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理念,建立起学校与法治实践部门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形成了“142”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以考试和第二课堂为两翼,以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柱的“一纲两翼四支柱”模式,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的有效度。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元主体、共同培养的理念,建立学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深化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成立法学专业建设和发展委员会,吸收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和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模块,开设法学与前沿科技交叉的课程,实现法律与经济的融合。与法治实务部门、公司企业合作开发应用性课程,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实务专家、公司高管走进课堂给学生授课、举办专题讲座。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根本目标,通过严格教材管理,优先使用“马工程教材”、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育人合力、拓展课堂育人渠道,强化实践育人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学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和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起全课程育人的格局。此外,还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或完善建议,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

以“六项改革”为发力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始终把质量当作推动一流本科建设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在动力,以“2+0.5+1+0.5”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考试模式改革、毕业论文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六项改革整体发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法学专业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40%以上。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一直保持高通过率,连续多年在50%以上,曾两次出现一个寝室6名学生全部高分通过司法考试的喜人现象。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技能竞赛和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后获省赛银奖2项、铜奖4项,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竞赛C类特等奖1项,参加其他省级以上学科技能竞赛获奖50余项。近三年,学生主持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3项,主持校级研究性学习项目20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据第三方调查统计,用人单位对法学专业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满意度平均在95%以上。

以“政法周末大讲堂”为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于2009年10月精心打造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政法周末大讲堂”,定期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通过学术报告、讲座、专题访谈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胸襟,提高综合素质。“政法周末大讲堂”从学生刚刚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到完成学业离开校园,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心策划,确立相应主题,内容涵盖入学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术熏陶、职业能力培养、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七个板块。“政法周末大讲堂”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又有效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形式活泼的报告或访谈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截至2019年秋学期,“政法周末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了128期,在省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政法周末大讲堂”2012年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教学成果推广项目,两次受到省领导的批示。2019年10月,“政法周末大讲堂”被学校作为唯一案例推荐参加首届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评选。

以质量文化建设为主线,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有助于强化质量意识,营造浓厚的质量氛围,进一步更新教育质量观念。学校紧密结合新时代对法治人才的需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法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双万计划”和专业认证为契机,明确质量标准,提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打造“金专”、“金师”和“金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皖西学院在一流法学专业建设上的做法和经验先后多次受到中国教育报、今日头条、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搜狐网、网易号、新浪网、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中国高校之窗、安徽教育网、中安在线、安青网、六安新闻网、新安晚报、皖西日报、六安新周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三峡大学法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学院、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巢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省内外兄弟院校先后到皖西学院考察调研,学校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并先后到泰国格乐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等院校考察交流,分享经验,获得广泛好评。(刘鑫 特约通讯员:夏春阳)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