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实践:走访三河古镇,寻觅文化传承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9-10 23:50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7月8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探三河古镇,觅工匠精神”调研团队的实地考察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7月8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探三河古镇,觅工匠精神”调研团队的实地考察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团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民间艺人方式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文化传人不会离开”

据悉,问卷由团队成员自主设计,并按照年龄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部分在旅游景点开店的当地居民表示愿意接受调查,树荫下乘凉的老人们对问卷充满了好奇,团队把他们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居民们大多表示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羽扇、牛角梳、姓氏灯笼等)有一定的了解,填写时认真积极并给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但是,对于“如果有机会学习传统技艺,您愿意抽出时间吗”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 “我知道三河有这个东西,但感觉它跟我关系不大。就比如讲那个扇子店,今天它也在那里,明天它也在那里。可能一整天都卖不出几把扇子,但它就在那里,不会走。而我们也不会进去。” 一位阿姨笑着说。羽扇店的万女士被问到“您对技艺传人有什么要求吗”时,苦笑着回答:“真没啥要求。现在的娃娃们都去大城市打工了,留下来的全是老人,传给谁嘛。”记者追问道:“那您会一直做下去吗?”“会的吧。这是咱们先人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丢不掉。”说着,她掸了掸架子上的灰尘。

“文化传承道阻且长”

团队成员发现,回收上来的问卷,大多数人表示“对发展前景不看好”。“没有钱嘛。如果有了钱,当然大家都会去搞。” 一位老爷爷耿直地回答。同时,版权保护也是问题。方先生是民间的剪纸大师,方氏剪纸的第五代传人,他对此表示十分担忧。“你看,我这里挂着牌子:禁止拍摄。因为剪纸这种艺术,别人随便拍个图就可以拿去商用,我们没法保护。他们偷拍的手法层出不穷,有些人把好端端的衣服袖子剪个小口,里面藏着摄像机,边走边拍。我儿子眼尖,拉着我说:爸爸,爸爸,那个人在拍照。我也想管一管,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剪纸这种艺术,真的就是‘雕虫小技’嘛。”言语中透出一丝无奈。保护自己的心血免于非法商用,已经成了手艺人们心头一件大事。为什么申请专利?如何申请专利?申请专利后如何合理利用?对于老一辈人来说,这些都很难应对。“我家给‘孔明扇’申请了独一份的专利。听邻居说,好像拿到专利就能领补贴。但我不想去政府,交各种材料好麻烦的。有这个时间,我能做好多把扇子了。”羽扇店的潘奶奶说。后继无人,版权保护意识的缺失以及想保护却无能为力,这些都困扰着人们。

“文化创新仍在路上”

记者们在万女士的店里帮她打下手。这一整天,店里来了许多游客,但大多只看不买。恰逢万女士收购了一大批原材料,记者们纷纷表示担心她的收入来源。“这个不劳你们费神。”万女士笑呵呵地解释道,她的收入来源不只是这个小小的门面。“我不懂电脑,但我可以找懂电脑的其他人嘛。不少网店都和我合作,卖我的扇子,月销量高着呢。”此外,羽扇的材料也推陈出新,由最普通的鹅毛变成了珍珠鸡毛、猫头鹰毛和孔雀毛。“我们这个扇子不光实用,还有观赏价值呢。”万女士掩饰不住脸上的喜色。“灰色是老鹰,黄色和棕色是猫头鹰,黑底白点是银鸡。扇子柄上的大眼睛你们都知道的,是孔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老手艺融入新元素后焕发出了活力。剪纸艺人方先生的女儿突破固有的条条框框,以邮票为主题创作了一幅作品,该作品于2017年被送到台湾展览,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方先生亲手为她复制了这幅剪纸的底稿,“传给子孙后代。”

文化传承虽道阻且长,但文化传人不会离开,文化创新仍在路上。来日方长,笔者将拭目以待。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