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赴三河古镇社会实践:访羽扇传人,习工匠精神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9-10 22:48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7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赴三河古镇文化调研实践团队的11名队员,拜访了中国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丁政权先生。三河羽扇则与杭州折扇、苏州团扇合称为中国三大名扇……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7月14日,安徽师范大学赴三河古镇文化调研实践团队的11名队员,拜访了中国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丁政权先生。三河羽扇则与杭州折扇、苏州团扇合称为中国三大名扇,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政权先生曾创建“皖云清”羽扇品牌,打破传统羽扇制作模式,赋予三河羽扇第二次生命。

  古有公瑾手持羽扇,弹指间焚万千高橹,而三河羽扇的历史远早于赤壁之战。三河自古以来就是羽扇制作的重要地带,工艺代代传承,步步发展。加上河流贯通,交通运输方便,便于羽扇的传播与销售。丁先生说:“我小时候的家就在羽扇厂旁边,门前就是小南河。小孩子们有时候去河里游泳,要么就是去羽扇厂里捉迷藏。在看到那些工人们清洗羽毛,制作羽扇的场景后渐渐地对羽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丁先生表示最开始学习羽扇,是想做扇子送给自己的父母。“我在厂里跟着师傅学了三年,才真正做好第一把扇子。羽扇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共有分拣、清洗、晾晒、扎把、穿丝、整形、上色、绘画、装璜等13道基本工序。就算是一个老师傅,想要做好一把羽扇,也需要一天时间”羽扇的制作费时又费力,学习也很难,但丁先生依然决定使用手工制作。他表示“虽然现在工业发达了,但是我们也不能使用机器制作。机器的批量模块化生产虽然能增加产量,但也使得三河羽扇失去了其价值。”代代匠人,一根根梳理羽毛,一针一线的编织,将传统手工艺的灵魂注入其中。

丁政权工作室的一角。通讯员 李文 摄

  二十世纪经济动荡导致羽扇厂纷纷解体,这令丁先生十分痛心。他不希望千古以来的传承化作历史,他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建立新羽扇工厂。因电扇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羽扇的实用价值已经大大降低。“现在科技发达了,羽扇作为一种纳凉的工具已经不够了,所以羽扇的发展必须要开拓创新。”丁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因为最早的时候,人们养白鹅,于是便将鹅的羽毛收集起来做扇子。而我首先先拓宽这个材料方面,使用了其他鸟类的与毛,比如鹰,雕等鸟类。”他指着一把扇子让我们猜使用什么做的,队员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这是用猫头鹰的羽毛做的”丁先生笑着说,并将扇子倒转,扇柄朝上,这时大家才注意到了扇柄的特殊之处。正常的扇子应当是为了方便人使用而设计,而这柄扇子却把扇柄做成一个鸟的形状。沿着扇柄向扇面看去,羽毛似乎又活了过来,要随着它的主人振翅高空。“现在羽毛扇的实用价值已经降低了,所以我考虑在它艺术欣赏的角度发展。”丁先生不光在材料上进行创新,他同样将木雕,绘画,剪纸等其他艺术形式融入其中。丁先生表示,每一把扇子都需要灵感,静心酝酿,精心制作,完成一柄扇子需要一周甚至更久。

  丁政权先生认为当代年轻人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勇于表现自己。他谈及自己的军旅生活,并感慨正是三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他才能坚定不移的在三河羽扇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前进。谈及羽扇这一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问题,丁先生也是一脸苦涩。“学会做扇子要很久,而做一把扇子费时又费力,还卖不到什么钱,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会去学呢” 不光是羽扇,很多其他传统工艺传统艺术都一样,需要费心费力的学习与研究,而靠这些工艺却难以谋生。“只有经济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会有人愿意来学习”因此,丁先生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一整套奖励和保障机制,吸引更多人来学习、传承“濒危”的遗产。

团队成员与丁政权的合影。 通讯员 李文 摄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