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志愿者调研感悟:咿呀唱腔汇灵韵,婉转身段传精神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8-19 11:22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怀着对青阳腔的好奇,这天我们团队来到了青阳腔博物馆对青阳腔进行实地调研。进入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老师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并把我们带到了很大的LED电子屏前……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文/李国珍 图/王钰婷 姚亭玉)怀着对青阳腔的好奇,这天我们团队来到了青阳腔博物馆对青阳腔进行实地调研。进入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老师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并把我们带到了很大的LED电子屏前,带我们观看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新年戏曲晚会》的片段,我们从张老师口中了解到,此次演出还有我们的青阳腔演员,张老师说的时候脸上满是欣慰与骄傲。看完短片,张老师开始正式带我们参观博物馆,不得不说,这次参观可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宽敞明亮的陈列室里,玻璃柜里的青阳腔曲谱静静地躺着,同学们在仔细参观着,张老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

青阳腔博物馆中陈列的雕塑。

我了解到,青阳腔起源于安徽省青阳县,兴起于明代嘉靖年间,青阳腔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方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巨大革新。随着徽商的经商步伐,青阳腔红遍全国,影响了徽剧、京剧等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全国几十个地方剧种,被誉为“徽池雅调”。突然,我们被张老师的问话吸引:“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听到这话,我们迅速聚集过去,争先恐后探头往玻璃柜里好奇地看,只见一个破旧整洁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写着什么。我们都摇了摇头,表示并不清楚是什么。张老师告诉我们,这是青阳腔演员对曲谱的调声标注,他们排练的时候按这个一遍一遍地训练腔调。我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又赶紧回头再次凝望曲谱本,生怕看漏老艺人留下的珍贵史料。这些曲谱本上的标注,不但标注着调声,也默默标注着他们为了一出戏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标注着演员们对艺术的精准把握和执着追求,我不禁对他们心生无比的敬佩。我们再往前走,看到了高大的青阳腔传统曲目里的人物形象雕塑,有《百花赠剑》里的百花公主,她容貌俊美,英姿飒爽;有《窦娥送饭》里的窦娥,她,面带愁容;有《三国传》里的关羽,他怒目圆睁,威风凛凛……青阳腔里的人物形象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妆容细致,服饰精美,我不禁想拿来穿在自己身上试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脸谱展览墙。

参观完博物馆,我们正好碰到了正在排练的青阳腔演员柯老师,此刻的我们对青阳腔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也想深入地感受青阳腔的魅力,柯老师就给我们找了几件戏服让我们穿上,并表示会教给我们几个简单的戏曲动作。队员们都有些紧张,动作也很拘谨,但柯老师耐心的指导慢慢让队员们放开了身子骨,大家也跟着柯老师一遍遍重复,最后也都做的有模有样。临走,柯老师给我们表演了一段青阳腔,只见柯老师迅速给自己切换了“表演”模式,两眼顿时放着光,嘴角上扬,腔声浑厚有力,肢体也随着曲子的节奏摆动,虽就短短几句,柯老师也做到了声音与动作的完美结合,我们都被柯老师迷住了,呆呆地望着看,并致以最热烈的掌声。至此,我的心已经被青阳腔完全俘获了。

珍贵的青阳腔剧本。

说实话,我对戏曲的了解并不是很深,虽然从小就听到爷爷奶奶家的电视里经常播放的地方梆子戏,但“唱念做打”这一套实在激发不起我的兴趣。但张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一圈博物馆后,我不禁感慨青阳腔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祖祖辈辈老艺术家们对青阳腔艺术的不断突破,更感慨后人对青阳腔戏种的传承做出的不懈努力。走出博物馆,外面细雨绵绵,却也浇不灭我对青阳腔,甚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与热情。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