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工大学子赴黄山:寻觅徽州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7-31 21:59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一行九人,奔赴两地,三段采访,四位大师,五处地点,六张合照,组成了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与古老徽州的相遇。黑瓦白墙山水绕,研墨刻砚话徽州,一曲徽剧…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安徽工业大学 毛钰)一行九人,奔赴两地,三段采访,四位大师,五处地点,六张合照,组成了这个火热的七月,我与古老徽州的相遇。黑瓦白墙山水绕,研墨刻砚话徽州,一曲徽剧惹人醉,印象徽州,我寻你千载传承的文明,也敬你世代不改的匠心,更恋你淳朴热情的民风,让你,我都难以忘却。

技艺揽于身,传承在心间

 我们此行黄山的目的是探访古老的徽州文化与传统技艺,出发之前我对徽州文化的印象只停留在一些关于徽商的评价,还有传统徽派建筑的照片里,不曾想这几日的采访与参观,会让众多徽文化的元素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这短短几天的行程中,我们一行有幸采访到了黄山境内仅存的徽剧传承人汪亦平以及江贤琴老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老师们所在的徽剧传习所虽略显简陋,但两位老师谈起徽剧时眉飞色舞的模样还有令人如痴如醉的演唱却丝毫不含糊。尽管两位老师也近退休之年,但作为这里唯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师们依然坚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戏曲演员,努力践行戏曲进校园活动。 “我们是最老的一代,也是最年轻的一代”,采访中江老师说道:“我们要是不传承徽剧,那它就很可能消失了”。徽剧是国粹京剧的前身,,可如今在它的发源地,却面临传承断代的窘境,两位老艺术家的坚持不由得令人为之动容。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徽剧,到如今成为它在黄山仅剩的两位传承人,这一曲徽剧,唱的是人间百味,演的又何尝不是戏曲人生了?

寻觅徽州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图为实践队员与徽剧传承人汪亦平以及江贤琴老师亲切交流。

  在歙县胡秋生歙砚研学基地,我们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秋生老先生。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歙砚制作,从学徒到高级工艺美术师,长年累月的雕刻导致老先生的手指都发生了变形。而如今,胡秋生也拥有了另一重身份——企业家。身份的不断转变,却未曾改变老先生的匠人之心,年近花甲,胡先生却能将歙砚制作与重大时事相结合,创作出一方方令人叹为观止的砚台。“我一直在向你们年轻人学习,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往前看也要往回看,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关心政治是不对的,你们要关心,政治是大方向,这样你们才不会走错路”,先生在交谈中这样教导我们。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工匠大师,采访前的忐忑不安,在与老先生的谈笑风生中全都烟消云散了,他时而像我们的人生导师,以制砚经历为我们道出人生哲理,时而又像我们的爷爷,讲他儿时的童趣讲他遇到的艰难坎坷,亦师亦友,热情淳朴。

文化发于斯,岁月从不败徽州

  跟随实践队在黄山两地探访的这几日,车行城中皆为青山绿水环抱,随处可见马头墙式的徽派建筑,各地也都保留着古徽州的历史遗迹,多处展览馆里呈现的徽州文化与名人,无不让我感慨这真是方人杰地灵的山水宝地。这里是“文房四宝”其中两宝的重要产地,歙砚与徽墨的组合为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创作留下了无数杰出的作品。徽州文化博物馆所呈现的诸多艺术作品与文字介绍,为我深入了解徽文化打开了一扇明窗。此外,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更是让我对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肃然起敬,他仅仅55年的岁月,却可称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万世师表”的称谓是对先生短暂而璀璨一生最好的概括。这一方宝地还荟萃了北宋发明家毕昇、制砚名工李少微以及革命战士刘和珍等历史文化名人,我想正是钟灵毓秀的优美环境养育了一代代徽州人,传承已久的徽州文化伴随一批批古城人民的成长,才有了今天群英荟萃的徽州古城。能有机会来此实践,我收获了不仅是一个假期的文化体验,更是享用不尽的人生经验。

寻觅徽州文化,传承千年文明

图为实践队员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前的合影。

此行绵延几百里,一山一水皆是情

  犹记得出发的那个清晨,阳光微微热,心情却格外明朗。一声轻快的鸣笛声吹响了我们此行的号角,贴心的带队老师还为我们每位实践队员准备了早餐,并特意给晕车的小伙伴带来了晕车药,晕车贴等药品,十分暖心。抵达黄山市后,我们实践队共采访了四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到了相关机构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在歙县古城墨砚博物馆内,向我们介绍展品的讲解员不是专门的讲解员,而是制砚基地的一位优秀技师,她曾被评为“徽州十大女工匠”,在工作之余,她乐于向四方来访的人们介绍优秀的歙砚徽墨历史,她热情亲切的接待和生动详细的解说感染了每一位实践队员。而我们拜访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的当天,恰逢周末,各大徽墨制作生产车间仍有很多师傅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持续的高温天气也挡不住工匠们创作的热情,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行百里,所见皆为心中美景,所闻皆是动人篇章,所遇皆是可爱之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借由暑期社会实践之际,来一场与古老徽州的邂逅。洽谈访问间,我见你初心不改的传承之责;研墨雕砚中,我寻你千载相承的一片匠心;玻璃展柜里,我叹你山水之间的人杰地灵。此行黄山,让我从平素略显单调的理工科学习中抽离出来,接受了一场文化的洗礼,在了解了众多非遗文化项目以及与相应传承人的接触后,为他们身上的吃苦耐劳品格与坚毅的责任感所打动。实践结束后,我想我会更加关心身边逐渐消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哪怕我不能参与它的传承,但我愿为它的传承发展宣传解说,让更多人走近它喜爱它乃至传承它。我的徽州印象,这场文明之约,我终将铭记在心。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