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师大学子赴桐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曲桐城歌 千万人相和

社会实践 时间:2019-07-28 19:49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
[导读]安徽师大文学院赴桐城“书君子文气扬廉洁政风”文化调研团队来到文化馆了解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郭骊馆长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下队员深入了解了桐城歌及其发展趋向。

       安徽大学生网通讯社(图片:周子萌 摄)小雨淅淅沥沥在下,身着队服的一群学生来到了桐城市文化馆。7月9号,安徽师大文学院赴桐城“书君子文气 扬廉洁政风”文化调研团队来到文化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一行人得到了郭骊馆长及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

一曲桐城歌 千万人相和

团队在展厅内集体合照 周子萌 摄

       馆长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的展厅,并在参观途中向队员详细介绍桐城歌的发展,内容,影响和保护措施等。据馆长介绍,桐城歌是起源于当地一种民歌,是当地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地方民间文学,同时又是一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在安徽地区广泛流行,而且影响到湘、鄂、赣 以及浙西地区,历史上形成一种范围广泛的“桐城歌谣文化带”,尤其对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基因性孕育与塑造作用。在问及桐城歌的发展历史时,馆长一一介绍了经考证的三个历史时期。桐城歌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及以前,代表人物曹松,是桐城率先进入文学史册的著名诗人。桐城歌的兴盛是在明代,刊布成帙,《明代杂曲集》收录桐城歌25首。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辟专卷“桐城时兴歌”,用来收录桐城歌24首,乡俚传诵,妇孺皆知。明清之际,桐城文人在桐城歌谣中汲取丰富营养,并对桐城歌进行创作和润色使之品味提高并广为流传。

一曲桐城歌 千万人相和

队员们仔细听馆长介绍 周子萌 摄

       讲解桐城歌的艺术特色时,馆长向队员播放桐城歌的纪录片以此让队员深入感受桐城歌。馆长介绍桐城歌是由山歌,民谣和小调组成,歌题独创七言五句式,语言朴实无华,方言和土语叠现,因此无论山间野夫,小脚老太还是稚嫩小儿都能哼上几曲。在参观过程中,队员观察到桐城歌内容丰富,有生产劳动类,日常生活类,情歌类,颂歌类,涉及生活各个方面,馆长介绍说桐城歌最具代表性的是情歌,歌曲或喜或忧,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中的愉悦,纯洁坚贞的爱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的乡风民俗,颇具哲理助夫教子式的娓娓规劝,以及深沉压抑与痛苦中的愤懑。此外队员们还注意到桐城歌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其语言凝练,含蓄委婉,常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朴素中带有几分典雅,粗俗中带有几分真实,调侃中带有几分劝导。并且桐城歌不仅歌词朴实,文字洁净,而且曲调优美韵律和谐,队员们沉浸其中。

       既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承与保护问题。馆长说他们对桐城歌的保护传承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要认识到保护桐城歌的紧迫性,1992年文化部颁布施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文化馆的工作任务和重要职能是搜集,整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二来要拓展桐城歌文化,对此文化馆采取演唱活动、艺术展览、出版著作和人才培养四大举措。馆长说为了桐城歌的发展,他们多次组织座谈,深入边远乡村,走访民间艺人,并由此掌握大量珍贵历史资料。他们也多次开展以“申遗”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组织当地民歌手举办“桐城歌”演唱会,以此来不断扩大桐城歌的影响力,吸引到更多新鲜血液注入。

       馆长强调保护桐城歌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桐城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因此文化馆选择了一批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并且文化馆十分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深入基层同民间艺人交朋友,建立包括民间艺人、实物及相关器具的档案。最后便是要克服浮躁思想,使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之谈。馆长介绍他们建立展览馆,培训民间文化遗产队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同时又注重培养青年民歌手,选取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民间民族文化遗产如传统儿歌来保持桐城歌的活跃度与纯洁性。

       桐城歌是民间文化向辞赋进化的唯一特殊文化现象,其中不仅蕴含“吴楚遗韵”,更是孕育了黄梅戏,对其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而桐城文化馆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这个历史性任务。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