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多招一个不多,少招一个不少,硕士生成鸡肋了吗?

热点话题 时间:2018-12-16 17:00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导读]2019年硕士入学考试在即,本科生的课堂上反常地鸦雀无声,但学生专注的,不是老师的授课,而是面前的考研辅导材料。

原标题:中国科学报发文:硕士生竟成鸡肋?

2019年硕士入学考试在即,本科生的课堂上反常地鸦雀无声,但学生专注的,不是老师的授课,而是面前的考研辅导材料。

学生们的心态很简单:马上都要考试了,临门一脚很重要,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

与学生们的努力参考的状态不同,许多导师们却是另一番心态:一些“90后”研究生基础差,主动性弱,学习动力不足,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实习、兼职、考“碗”。

与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导师们指导研究生投入、产出越发不成比例,多一个研究生不多,少招一个不少,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通常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由导师来定,数据、软件需要导师准备,操作步骤需要导师反复示范才能掌握,小论文、学位论文需要导师反复修改才能过关,这是相当一部分硕士生获得文凭的必然之路。

并非热爱科研,仅是为了逃避就业,这样的研究生占有相当比例。

在国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景下,安安心心地在高校待几年,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拿张“敲门砖”文凭,比如考个体制内饭碗,再顺便学点东西。这本也无可厚非。

然而,这种选择对于导师来说,可能就是一场悲剧了:在科研绩效门槛日益升高的背景下,招来的研究生非但不能为科研绩效的大厦增砖添瓦,反倒消耗了不少资源,自然视硕士招生为“鸡肋”了。

从责权利均衡的角度看,任何一件责权利不对等的事物都难以持续下去。

在高等院校过分追求科研绩效的情况下,如果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产出质量低下继续维持,必然导致导师对硕士生的关注、投入持续下降,引发硕士生培养质量进一步下滑。

在欧美国家,硕士只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中间状态,而我国则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位。

如果在高校扩招之前,硕士生培养方向与就业选择尚能保持较高相关性,在硕士大幅度扩招背景下,再将其作为培养科研人才的培养定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因此,从研究生的培养现状看,也许取消硕士生这一不尴不尬、培养目标含糊不清的层次,适当扩大博士招生规模,对于国家科研创新战略、对于导师个人来说,都是个明智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重视本科教育、西湖大学侧重培养博士生的做法,都有其合理性。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关键词: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