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学习
学习考试 社会实践 海外留学 文学读书 毕业论文 考研专栏 高考专栏 中考专栏

安徽大学生支教感悟:听我说,“手写记忆”的故事

社会实践 时间:2018-09-04 23:00 点击: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导读]嘿,你听说过那个由14个人组成的奔往庐江县罗河镇的大学生支教团队“手写记忆”吗?没听过啊,好巧,2018年的夏天,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嘿,你听说过那个由14个人组成的奔往庐江县罗河镇的大学生支教团队“手写记忆”吗?没听过啊,好巧,2018年的夏天,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遇·新鲜的陌生

“咦,现在都用手机电脑打字了,谁还用手写啊?这团队挺新鲜的,想去看看。”偶然的相遇,想探究其更多的内容,我成为了“手写记忆”的一份子。

初次相遇,13个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少年聚集在一起,彼此都是陌生的脸庞,甚至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开口做自我介绍。幸运的契机,周青松老师加入了我们,14个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手写记忆”集合完毕。

“罗河在哪里啊?远不远啊……”怀揣着一种期待,车上的我们热烈地讨论着。正值酷暑天气,一个上午的路程,越接近目的地就越兴奋,终于,我见到了它——罗河镇东风村村委会。

“我的天哪,没有床怎么办?”“没办法洗澡怎么办,我会受不了的……”映入眼帘的,没有装修精美的床和墙,也没有设备齐全的卫生间,更没有让人享受的可以躺在上面吹空调吃西瓜的大沙发,此起彼伏的抱怨声,大家都对未来十天的生活充满了担忧,我在心里犯嘀咕:“还好有网啊!”“手写记忆”的窝露出真容了,未来会怎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

“你们就是来免费支教的大学生吗?我把孩子交给你们了啊!”“阿姨,您放心,十天虽然短了点,但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的……”第二天上午,一批批家长冒着烈日,满怀着期盼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这是我们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第一次见面。

与“手写记忆”的邂逅,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

知·奇妙的熟悉

“文字打败时间,手写给人温暖”,当我看到小朋友们报名时颠倒的笔画顺序,听到他们说话也没办法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我突然理解了这句口号的意思,或许我们来这一趟会为这小小的村庄增添不一样的温暖呢?

“你能帮我看一下这个课程设置合理吗?”“今天我们要商业互吹一波吗?”十天的时间,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我们开始熟稔起来,日常的小调侃、小吐槽、互帮互助,我们大致摸清了每个人的脾性,甚至培养了“一起上厕所”的好交情。小小的房间里,彼此的距离好像拉近了。

“没关系的,我们十个女生挤一挤就睡下了。”两间房,我们很快分为男寝和女寝。白板在下,凉席在上,用衣服做成枕头,盖上自己的小被子,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十个人的大通铺,我还是第一次睡呢,很奇妙,我睡得也很香。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普通话老师……”“大家不论是读书还是说话都要记得要大声一点哦,自信一点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我的身份在东风村变成了一名普通话兼书法老师。

小小的教室里,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稚气的脸庞上浮现的不是期待,而是害羞。他们不愿意大声朗诵,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明白怎样和老师互动交流,忽然间,我好像明白了我们来到这儿支教的目的。我积极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由浅入深,趣味教学。虽然这不是第一次上台讲课,但在东风村的第一节课,是紧张而又新奇的。短短的40分钟,我可能教不了他们太多东西,但当下课时,一个害羞的小女生跑过来勇敢地向我倾诉她的心事时,才发现,我好像改变了什么。

十天,太长了,我已经和志愿者、和孩子们,甚至和这里的大树都熟悉起来了;十天,又好像太短了,我才刚刚喜欢这里,就又要分开了。但值得骄傲的是,“手写记忆”好像长大了,有一种奇妙的熟悉感在蔓延。

别·绵延的感动

“像刚来的时候那样,我再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安徽师范大学赴罗河‘手写记忆’支教团队的一名志愿者,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来自农村,我们家里的教育条件也很差,我能清楚地知道这样一批大学生的到来带给这些孩子们的是什么——是一种冲击,一种没接触过的文化的冲击;也是一种温暖,让这些孩子对未来有了憧憬,有了奋斗的目标后的感动;更是一种传承,是手写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这些孩子们将会知道自己在这种传承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或许十天的时间太少了,我还有好多东西都想给他们看,我还想再和他们谈次心,可时间似乎不允许了。那这十天我们能做什么呢?“手写”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理解透彻的。说普通话,读好文章,是必要的前提;日常练字,学写日记,是点滴的积累;家乡文化,文物知识,是实践的运用。十天,我们所能做做的就是让他们养成手写的习惯,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志。幸运的是,我们也都做到了。他们是需要我们的,而我们又在一起得到成长。

当完成一件之前从没想过的事情时,那种喜悦与骄傲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一开始的见面,可能是无意的,谁也没能想到,但之后的相知,却是注定了的。这是我第一次和那么多人一起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这是我第一次给那么多还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我相信不会是最后一次。

“老师,这是我自己折的,送给您!”“老师,您明年还来吗?”我第一次收到那么多的礼物,却无法给出你想要听的承诺。但文字还在传承,温暖还在延续,我会记得这一段可能不会再有的经历。(安徽师范大学 通讯员:桂淑静)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