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蚌埠医学院坚守本科教学59年薪火相传仁心仁术

省内教育 时间:2017-04-10 10:02 点击: 来源:蚌埠医学院
[导读]2016年11月29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安徽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并讲话,在谈到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时,他特别以蚌埠医学院为例,指出蚌埠医学院人才培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

2016年11月29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安徽省卫生与健康大会并讲话,在谈到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时,他特别以蚌埠医学院为例,指出蚌埠医学院人才培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蚌埠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高,出了4个院士,这很了不起;二是服务人民健康贡献大,指出一次长三角会议上,江苏省省长在与其对话中,特别提及蚌埠医学院培养的学生质量很高,在江浙很受欢迎;三是蚌埠医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了周青这样路边敢于救人的“安徽好人”,这很难得。

蚌医1958年建校,即以本科教学为起点,近一个甲子的办学,59年来,蚌医从本科教学入手,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洪流中,守本分、重传承,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教学和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之路。

固本守教,厚植切合实际的办学理念

就高校的功能和属性而言,教学乃是高校诸多任务的重中之重。蚌医从建校伊始,就始终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明确将固本守教、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进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

蚌医首任院长谢炘,在创建并发展蚌埠医学院的过程中,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分配来了58、59、60三届来自浙医、安医的共60多名毕业生,谢炘果断地决定把这批青年送到上海进修。经过两年的培养提高,他们相继回校时,正赶上了教学和医疗工作的急需。谢炘非常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组织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甚至在第一届新生入学时,他就开始思考学生实习问题,千方百计把学生安排到技术力量强、设备全、病种多的医院去实习,鼓励学生们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由谢炘院长倡导的重视本科教学、以生为本的传统,在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至今仍是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新要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围绕“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紧扣“质量” 这一生命线,进一步明确了“以医为主、以本为主、以人为本、以质为本”的办学思路,持续将蚌医本科教育教学打造学校发展的强项,为不断提升我省尤其是皖北、皖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医学教育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也于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在处理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上,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2012年,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历史征程中,学校立足本科教育的核心,以“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扶持新办专业”为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学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传统优势专业和新兴实用专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工程,以国家级、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为依托,打造了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以此推动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授“施教”,铸就大家授业的三尺讲台

教学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主环节。学校始终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上。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没有教师的精力投入,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教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翘楚,本身也是本科教学合适的人选。在当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氛围下,学校坚持优秀的传统施教模式。蚌医的教授、副教授始终把三尺讲台作为传道授业的主渠道,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桥头堡”,59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建校伊始的蚌医课堂,来自上海二医的微生物化学专家朱仁宝、骨科专家黄恭康、小儿外科专家杨永康等一大批各学科的专门人才,构成了蚌医教师队伍主力,亲临一线,担纲教学。他们以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崇高理想,既是学业良师,更是人格楷模。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有力地诠释了教书育人的厚重内涵。自此,教授躬耕课堂,为本科生上课的传统,成为蚌医岿然不动的教学法则延续至今。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周纯先教授,至今仍对卫生学教研室创始人闫承锐教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热情记忆犹新。闫教授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尤其是备课,极为认真,讲稿上满是细细密密的小字,几乎能把所备之课每一段内容都背下来。周纯先教授很疑惑地问道:“先生口若悬河,宏博纵谈,为何还要这样费心?”闫教授回答说:“不管你是教授还是方家,都应对三尺讲台要有敬畏之心,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素质”。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从此刻入周纯先教授心里。

陈治文教授1977年于蚌医医疗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三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在她看来,教授上讲台是对蚌医精神的传承:“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蚌医人,是蚌医培养了我,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我是教师,我的责任就是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老一辈蚌医人‘艰苦奋斗、严谨治学、为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时刻都在激励我,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蚌医严谨敬业的办学声望延续下去。”

传、帮、带、学,传承敬业笃行的优秀传统

传、帮、带、学是蚌医发展的好传统,每个新教师都要向资深老教师虚心请教,每位老教师都把帮助、爱护年轻教师作为本分职责。“不听老教师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甘为人梯、言传身教”,药学系祝晓光教授如是说,“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传、帮、带、学在蚌医表现为多种形式:青年教师导师制、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试讲、领导专家和同行定期听课、由老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定期督导等等。

就青年教师导师制而言,要求新教师通过岗前培训进入岗位后,即安排副教授以上的高年资教师担任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制订授课计划,指导青年教师编写教案、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掌握任教课程的难点及重点,理清任教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并掌握各个教学环节。青年教师导师制不仅有继承,更有创新。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一套从“入门”到“精通”的培养体系, 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国内外访学等手段,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培养,对教师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走好职业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卫东教授是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也是临床医学院青年教师的导师。他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随时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讲稿和课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实验准备、观摩教学、公开教学、组内听课、青年教师试讲和教学竞赛等活动,并为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他还经常与大家交流沟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导师们不仅关心青年教师的技能,还关心他们的做人。青年教师的导师、周纯先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讲稿,课堂的教学效果严格要求,同时他也向年轻教师嘘寒问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无处不体现出他亲和的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通过他多年的努力,公共卫生学院形成了一个教师梯队建设合理、教师工作积极性持续提高、教学水平稳步提升的优秀教学团队。

传、帮、带、学促进了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了双赢。老教师在与青年教师的互动中专业知识得到巩固、提升,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灵感;青年教师从新手快速地完成到教研室中坚的转变。以近三年为例,学校获评省级教坛新秀10名;两位青年教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分获教学风采奖和鼓励奖,在“医学类”比赛中三位教师获鼓励奖,集体荣获优秀组织奖;2014年全国医药类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安徽省医学院校首届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2015年第五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中比赛获一等奖;2016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说课比赛”中获2个二等奖。

反复实践,淬炼知行合一的精微技能

“宁可让学生在我的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能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首任院长谢炘病逝后把遗体捐给学校,用于临床解剖,用于学生实践。“实践、实践、反复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成为学校办学的光荣传统。“母校理论教学扎实,同时更注重实践和临床。我们都是受益者。”蚌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在谈到蚌医本科教育时认为,母校坚持重理论更重实践和内涵建设的传统很不容易,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教学成本加大的背景下更是难能可贵。从58、59、60三届共六十多名毕业生到近年来每年招生2000余人、在校本科生12000余人,学校始终“以本为主,重理论、更重实践”的理念。院长陶仪声教授反复强调,我们以本为主,就是坚守办医学院校的本心和初心,守卫人民群众的健康;就是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突出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质量就是生命。蚌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直稳定在高水准,学校牢牢把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发展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强化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学校大力推动校医(院)共建和校医(院)合作办学,严格按照标准从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遴选建立临床学院,学生从第三学年下半学期起进入临床学院,在学习临床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实践,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着力加强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

蚌医培养的学生临床技能优秀,向来被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同行津津乐道。60年代,在上海瑞金医院和同仁医院实习的同学,在参加华东地区医学院校学生技能大比武中一战成名,荣获第一名。80年代,在全国医学院校学生技能比赛中也名列前茅。2012—2016年,学校连续五年进入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并分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在2013年首届全国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中,荣获大赛团体特等奖。在2015年首届全国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蚌医首届临床医学专业69名留学生医生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所在国40个百分点。近3年来,蚌医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考试总通过率均均高于全国总通过10个百分点以上。学校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总体满意度达100%;学校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荣列2015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单位。

据不完全统计,在皖北皖东各地市医疗机构中的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中蚌医毕业生占到了50%左右。在皖北皖东的很多地区,蚌医毕业生成为卫生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在本省的市、县担任现职的卫生局长、医院院长将近百人,其中滁州市及所辖县、市的医院院长均为蚌医历届毕业生。

心怀大爱,弘扬厚生爱民的家国情怀

“我们以本为主,就是要固本,立德树人是根本,我们的师生要有担当”,院党委书记齐玉龙说,“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仁术仁心都要有”。精湛的医术是一名优秀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而严守职业道德与操守是医务工作者自始至终、不可突破的底线。

无论是唐山大地震,还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抑或是5.12汶川大地震,到处都有蚌医人挺身而出的身影;无论是国内各类医疗卫生的紧急救援,还是组建医疗队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到处都有蚌医师生的大医大爱精神。由蚌医发出的正能量在社会上迅速传播。82届毕业生、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刘晓玲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发现“EV71”疫情,并上报卫生厅,挽救了无数儿童如花的生命。学校不断涌现出“无语良师写大爱”的好教授、“路边紧急施救晕倒老人”的好学生和“高铁站台上生死抢救”的好医生,以及“勇扶昏迷老人”、“20分钟环抱救人”和“最美列车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尤其在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间,先后有4起好人好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报道。

医者厚生,仁者爱人。学校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大力弘扬“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精神,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注重加强对校园文化阵地的管理,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立足深厚的办学底蕴,学校着力把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学校对学生既有严格要求,更有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与他们沟通,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他们帮助。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们心底播下关心他人、厚德仁爱的种子,为日后以精湛的技术施诸患者、以挚诚的情感对待患者奠定坚实基础。(方九亿、李尧、韩志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