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皖西学院在大别山深处书写闪耀传奇

高等教育 时间:2017-03-14 11:18 点击: 来源:皖西学院
[导读]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及2016年连续两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在第一、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5项……地

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及2016年连续两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在第一、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5项……

地处大别山深处的地方普通大学——皖西学院,近年来的发展璨璨发光、成就令人瞩目。

创新科研体制机制 做六安“清华北大”

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这样评价皖西学院:“皖西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荟萃,始终围绕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产学研服务,并在霍山石斛培育及产业化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皖西学院是六安人民的‘清华和北大’。”

“抢抓机遇,敢为人先。近年来,皖西学院走出一条协同创新促多赢、产学研用融合结硕果的坦途,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今年是皖西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一手抓从严治党,一手抓高水平大学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抢占人才和科研两大‘高地’,补齐管理‘洼地’,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持续实施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全面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皖西学院党委书记熊健如是说。

学校坚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突出重点、提升层次、服务社会”的科研工作思路,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创新管理机制。先后制定了《皖西学院科研创新特区建设实施方案》《皖西学院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规划》《皖西学院联合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内容措施。

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皖西学院当然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十几年如一日,专心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陈乃富教授带领的林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科研团队就是从事这项研究与探索的先行者。

该团队共有30多位科研骨干,他们围绕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入手,在大别山中药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高效绿色栽培、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系统探索与研究,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依托“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进行霍山石斛产业化开发,成为了安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长期的默默耕耘,终会换来丰硕的成果。陈乃富教授、韩邦兴博士等作为主要完成人从事研究的“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年安徽省属高校中皖西学院是唯一的获奖单位。2016年11月,陈乃富、韩邦兴等作为成果完成人的《林药复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又喜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市场,主体在企业,但是主力军在高校。为了做好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皖西学院先后与2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015年4月,皖西学院与六安市裕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油茶油用牡丹复合经营技术研究,在六安市独山镇建立了200亩油用牡丹育苗基地,10000亩油茶油用牡丹育苗复合经营产业化基地,600亩油用牡丹太子参复合经营产业化示范基地。2016年元月,皖西学院陈乃富教授的《建议启动“霍山石斛”收入2020版<中国药典>相关工作》报告,被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同志批示并采纳;万青教授的“关于建设(安徽)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调查与思考”“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调查与思考”三篇调研报告为安徽省政府采纳。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校政、校地、校校、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凸显亮点和特色,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立足地方,在大别山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更加注重对地方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难题攻关与突破,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这对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皖西学院校长刘学忠说。

彰显地方应用型 做大别山的孺子牛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皖西学院作为皖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一直围绕地方应用型做文章。2014年获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后,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扎根地方,立足皖西,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学校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在农村与区域发展、中药学、食品工程、控制工程、精准扶贫、地方红色文化等多个领域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学校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组,并选派了驻点干部到定点帮扶寿县安丰镇杨仙街道;派驻10多位科技特派员,帮扶寿县中小企业发展。皖西学院科研团队下乡的时候,老百姓都能够说出他们的名字,老百姓说,科研人员就是他们的亲人。皖西学院人将对大别山、对老区的深情投入到精准扶贫中,科技扶贫、人才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如今,寿县炎刘镇李桥村太子参刚收割完毕,农户新增了近1万元的经济收入。这是皖西学院帮农户建设的3亩脱毒太子参种植示范基地,学校提供种苗,太子参扶贫项目团队全程进行种植技术指导。2015年上半年,皖西学院援建的杨仙街道科技扶贫示范户陈某某开展的珍稀食用菌——虫草种植项目,规模达2万袋,当年产生经济效益1.8万元。

学校还依托自身的人文社科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皖西红色文化、寿春楚文化、皋陶文化、廉政文化研究及地方文艺的整理与挖掘,与地方开展文化合作,与六安市叶集区签订全面文化合作协议,与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签订“皖西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项目协议等。学校还与寿县文广新局、旅游局等单位合作,开展寿县晚楚历史文化研究、《淮南子》研究及寿县水利文化、旅游文化等研究与开发。2013年,皖西学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近五年来,皖西学院校教师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如出版论著《图说皖西文化》《重评“淮南狱”》《名人与寿县文化》《金寨县莲花山民俗文化述要》等,参与编写《霍山历史文化丛书》等;依托地方廉政文化资源,出版了《安徽廉史资料选》;充分利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地方音乐资源,改编与创作地方民歌作品近50首。

皖西学院在服务地方上还充分发挥六安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主体单位职责,并将大学科技园作为学校师生研究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先后有9个教师团队和10个学生团队入园创业,其中,5个学生团队获得六安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28万元,5个教师项目获得六安市大学科技园种子基金42万元。

2017年3月3日,皖西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揭牌启用,正如皖西学院副校长孔敏所说的,“分析测试中心的建成启用是皖西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整合学校优势教学科研资源,提升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安徽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在材料、环境、食品、生物等技术方面为全校师生科研教学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将积极加强与六安市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皖西地区一流的大型精密仪器公共服务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建科研创新特区 吹响高层次人才培养“集结号”

“近年来,学校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继续推进‘科研兴校’战略,坚持以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以科学研究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优秀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办学影响不断扩大,今年我们将集中全力申报硕士专业授予单位,将硕士专业授予单位的申报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需求。”刘学忠说。

专业人才培养特区、科研特区、人才特区,这三个特区是皖西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高端发力区。

特区建设的核心是围绕“十三五”期间区域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以地方行业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采取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方式,集中学校优势资源,凝炼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产出一批应用型科研成果。特区的“特”既体现在任务上,也体现在政策上。

学校将紧扣大别山,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开展高层次应用研究,在专硕点设置上,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将根据现有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科方向的集中度,突出为安徽特别是皖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在现代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等研究重点和特色上加大投入,在加强现有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重点加强学科专业实验用房、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实验室、电子及外文图书文献、学科交互网络信息平台等项目的建设,全面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学科建设和独立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2017年,皖西学院将深入开展“科研创新特区”建设,以地方行业产业问题为导向,逐步建设3个左右“科研创新特区”,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有效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特区将成为皖西学院高水平应用研究的发力区、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集聚区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区。

2017年,学校还将持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特区”和“人才特区”建设,在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网络工程、旅游管理4个“特区”建设基础上,再遴选2个专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特区”。按照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以政策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成果为目标、以合同为形式、以考核为手段,逐步实施大别山学者计划,力争实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双突破,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助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未来,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仍任重而道远。皖西学院将以识变、应变、求变的科学态度再出发,迎接科技创新的时代春天,为建设与产业对接最好、极具创造活力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特约通讯员:夏春阳)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