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省内教育 时间:2016-08-05 09:14 点击: 来源:安徽教育网
[导读]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3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3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强化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部署。

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的具体目标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注重实效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

三、强化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

《实施意见》确定的、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有: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注重教体结合,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增强基础能力,提升学校体育保障水平;加强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具体说来,有14条具体举措:

1.完善体育课程。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高等学校要为学生开好体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手球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2.提高教学水平。研究制定运动项目教学指南,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支持高等学校牵头组建运动项目教学联盟,为中小学开展教改试点提供专业支撑。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

3.强化课外锻炼。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幼儿园、中小学校、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要根据各自特点安排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组织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创建活动,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活动,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体系。

4.开展课余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活动,有序开展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积极培养后备人才,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专项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优化布局结构,强化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5.完善竞赛体系。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地域性体育项目,广泛开展小型多样的班级、年级、院系和校际间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构建“谁主办、谁负责”,分级管理、赛制稳定、相互衔接、制度配套的省、市、县、校四级体育竞赛体系。积极整合各类赛事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定期举办全省大、中学生各类单项体育比赛,建立完善全省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市、县每年要举办3项以上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

6.鼓励学生参加运动会。鼓励学校参加教育、体育等部门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省体育局对承担全国运动会、奥运会任务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纳入省优秀运动队的高校学生运动员,给予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同等待遇;高校运动队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取得的成绩,可带入省运会高校部。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学试办省、市运动队。对在各类运动会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学校应给带训老师和参赛运动员适当奖励。高等学校要为学生运动员制定弹性学制政策,建立个性化教学计划和补课机制,对学生运动员参加全国、全省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计入学分。

7.加强体育教学研究。重点研究各学段体育教学规律及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学科建设,鼓励高等学校开展跨学科、跨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师范类高校要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建立稳定联系,深入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学规律,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及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保障,提高学校体育科学化水平。

8.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办好高等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完善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定向培养乡村全科教师计划。探索退役优秀运动员进入教师队伍的机制。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师全员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加大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特别是乡村体育专兼职教师、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促进体育教师均衡配置。科学合理确定体育教师工作量,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高等学校要完善符合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教师工作考核办法。根据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岗位特点,在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条件中单列评审条件。

9.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密切合作,尽量将全民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安排在中小学校或周边。鼓励各地与高等学校共建公共体育场馆。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后、节假日对本校师生和公众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等资源开展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体育设施正常运行、维护和购买公众责任险给予经费补助。各级体育部门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开放学校添置和更新体育器材。

10.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安排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利用现有渠道,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皖北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学校体育工作。各级教育部门应根据需求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保障体育工作的经费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11.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应当根据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开展检查,有安全风险的应当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鼓励各级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12.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加强与港澳台学校之间体育交流互动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质体育教育资源,认真做好我省大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赴国外培训工作,提高我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13.完善考试评价办法。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做好学生身心健康写实记录和评价工作。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14.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和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和考核各级政府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学校体育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管理责任,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完善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职责,落实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是强化考核激励。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按照有关规定,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研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督导检查办法,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建立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定期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并将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