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短尾猴王国”探秘走进安徽大学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

高等教育 时间:2016-04-18 10:23 点击: 来源:安徽大学
[导读]安徽大学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自1983年成立以来,已走过30余年风雨岁月。在三代师生的努力下传承至今,成果颇丰。1983年,安徽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关于短尾猴的种群及生态开展

安徽大学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自1983年成立以来,已走过30余年风雨岁月。在三代师生的努力下传承至今,成果颇丰。

1983年,安徽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关于短尾猴的种群及生态开展研究合作,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由此建成。基地曾由安徽大学已故王岐山教授作为负责人统筹策划安排研究工作。现在由王岐山教授的学生、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李进华博士负责。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野外观察

 

基地研究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科研基金、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基地的国内研究人员均为安大师生,此中以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他们长期参与野外观察活动,与短尾猴生活在一起,近距离观察它们的生活方式,根据整理出来的数据深入探讨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以挖掘出短尾猴社会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目前基地研究内容主要以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社会中诸多现象为出发点,以群体的稳定、决策与适应为主线,以社会和文化为主题,期望从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

 

安徽日报记者对基地的科研工作进行探访

 

“野外研究不同于实验室工作,面对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经常风餐露宿、还要与野生动物长期摸爬滚打在一起,熟到能叫出每一个猴子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家族谱系,讲出他们有趣的故事。”据李进华教授介绍,“这是一个由生物学研究深入扩展到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过程。”

基地在30多年的研究中收获了诸多理论成果,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且获得了多个奖项,如短尾猴种群生态与行为学研究获2000年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野生短尾猴定量观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2012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在个人人才奖励上,李进华教授依托基地研究荣获2003年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并在2006年被遴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等。

除了诸多科研成果,基地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基地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优秀的人才能够促进基地研究建设,也因此会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来到基地,投身于短尾猴研究中。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一方面,基地直接间接地带动了浮溪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基地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如CCTV、日本NHK等电视台对基地和黄山短尾猴都进行过专题报道,发挥了科普作用。不仅如此,研究人员每年还会走进基地附近的小学课堂,对当地小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科普教育,提高了人们爱护动物,平等、尊重动物的意识。

 

日本NHK电视台对基地的科研人员进行采访

 

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的诸多成果与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密不可分。它是全国最早依据野生动物自然特征进行个体识别,开展深入行为学研究的基地之一。基地长期致力于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及高校合作,如美国的中部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以及最初的日本京都大学等,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基地研究黄山短尾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也给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安徽大学驱车前往基地最快只需3个半小时。最难得的是,基地有相当长的研究周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坚持与付出让基地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世界上长期研究野生灵长类动物八大研究基地之一。

 

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员对当地的小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回想起自己的前辈和导师在当年艰苦条件下开展的研究工作,谈及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的未来发展,已在基地研究短尾猴十余年的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东坡博士感慨他们的不易与惠泽:“忆往昔,只身赴难创基业;看今朝,提携后学传薪火;展未来,桃李芬芳泽后世。”望安大师生能够坚守这份30年之久的事业,继续将其发扬光大,将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传递下去,让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能够走得更远。(李佳璟 赵悦妤 特约通讯员:李贤)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