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生网

资讯
热点话题 省内教育 国内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合肥师范学院创新之星“小P团队”小手环有大智慧

高等教育 时间:2015-12-16 10:09 点击: 来源:合肥师范学院
[导读]金秋十月,丰收之季。10月21日,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大学传来捷报,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超、王爽、陈文勇,化学与工程学院的郑浩、陈金强等五名同学组成的

金秋十月,丰收之季。10月21日,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大学传来捷报,来自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王超、王爽、陈文勇,化学与工程学院的郑浩、陈金强等五名同学组成的“小P团队”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斩获银奖,取得了安徽省属高校在本届大赛上的最好成绩,用智慧和汗水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展示了该校学生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当按照约定的时间见到这个团队,记者第一眼并没有认出他们,因为他们是那么普通,和校园里其他同学并无不同之处。或许就如他们所说的:“我们都很普通,我们的成功在于我们能够做到坚持,懂得团结。”

成功的源泉来自“大胆尝试”

成功最初往往来自于一个新奇创意。据王超同学介绍,“小P团队”的创新成果来自一个偶然的机缘和想法。他说,最初在手机上看到了有手环“穿戴”计步器,觉得很新鲜,测量一个人每天走路步数,促使人锻炼,同时还发展和手机配套的手环(一般称为“穿戴”),减少了携带手机的麻烦,方便携带。但仔细观察之后,觉得功能单一,测量大多只有步数计量和步数相抵热量的大致换算。2014底,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运用大数据和现代医学知识,针对每一个人制定“个性数据分析”,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数据参考,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王超越想越兴奋,于是马上找来另外四个同伴,一支名为“小P团队”的队伍,开始了一段说干就干的参赛历程。

“自古成功在尝试。”有了好的创意,还要付出实践,说干就干的精神让他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他首先把想法告诉了学长代轩,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指导,随后找到了王爽、陈文勇、郑浩、陈金强4位同学,志同道合的五个人组成了团队,开始了大胆尝试。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量副教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在张量老师的支持下,小团队开始了动手设计。团队组建后,取名“小P”,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小手环”很小,日常小物件,很普通,团队的同学也都是普通同学,“P”取“普通、普遍”之意,也隐含想要将小手环融入千家万户的愿望。二是“P”是英文progress的缩写,寓意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追求卓越,也是团队的追求和精神所在。

小P团队进一步细化了设计方案和创意内涵,将项目定位为:普通手环仅能检测固定时段脉搏跳动次数, 而小P手环能精确还原脉搏跳动波形,持续监测您身体的任何细微变化。他们广泛咨询专家和老师,2014年底完成了相关设计,并申请了专利。小P手环通过对人体脉搏长期检测,结合APP,APP在进行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综合分析个人健康状况,提供个人健康方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小P手环成为我们身边的一个专业“私人医生”,为个人健康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群(以年龄、区域、性别等划分)的长期监测,结合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小P手环可以定期发布特定人群的健康数据报告,为群体健康提供决策咨询;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居环境智能调节和自动预拨急救电话等,为家庭健康提供持续保障。

2015年,恰逢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高度重视中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的背景下,小P团队开始了大胆创新之旅,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深化交叉学科的了解,接触到了一个一个跨学科的陌生领域,让这一个创意的梦想找到现实,让这个想法变成了一个清晰的科学路径。

成功的关键在于锲而不舍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坦途,从来都是荆棘丛生。只有那些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小P团队从一个想法到获得国家专利,从校赛到省赛获得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再到国赛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他们一路走来,过关斩将,既要设计方案的科学论证、技术难关的攻克,还要熟悉许多商业模式、比赛形式、软件工具应用等他们相对陌生的领域。这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陈文勇同学说:“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多东西都不怎么懂,中途遇到很多困难不止一次想到了放弃。”但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克服了种种困难。

今年6月到11月国赛,团队完成了一系列的难题。他们制定修改技术路线,采购所需实验物品,到其他高校寻求技术指导,反复设计组装追求最好的实验效果……每个步骤都饱含艰辛。他们联系中医药大学,了解中医为人体把脉的理论,请教电子传感器对人体把脉的理论和实践;多次到中科院物质研究院向专家咨询和了解手环设计的前沿和方向,接受专家指导;学校微波工程中心对手环传感器的数据测试和分析……无数个通宵达旦的讨论、无数次废寝忘食的实验,无数天冒着酷暑奔波往返。近半年的时间,小p手环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和主题,几个人形影不离,实验室里挥洒着汗水,为每一个微小的进展兴奋不已。郑浩同学笑着说:“长这么大,除了父母和室友,没有过这么多天和同样的人天天在一起。”

很多次的失败,不光是挫折,有时还会意见分歧,乃至各自坚持,发生争执。陈金强同学说:“我们有时候意见不一致,甚至会冷战。曾经有一次为了一个细节问题我们在学校教学楼都吵起架来。但无论有多大的分歧,我们都意识到实验才是证明我们每个人想法的试金石。无数次的实验不仅让我们的设计更加科学,也让我们的想法更加丰富和贴近实际。”长期的相处使他们变得更加默契,也使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团队唯一的女生王爽同学说:“虽然我是女生,但我一点也不比他们差,该吃的苦都吃了,但是很享受一起拼搏的感觉,苦也变成甜了。”的确,他们所付出的远比常人想象的艰难。参赛路途兜兜转转、住宿简陋只能“打地铺”、早出晚归成了家常便饭......这一切难忘的经历,都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让他们懂得坚持与付出的可贵。

这次经历,“小P团队”获益匪浅,终身难忘。他们不仅了解到原来并不熟悉的商业模式、产品运转、推广等知识,还获得了心灵的成熟和个人品质的升华。“这个比赛让我们更好的认清了自己!”“我们懂得了坚持的难得可贵!”“团队合作真的很重要!”这是他们五个人的心声。

成功的条件离不开机遇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后,为团队成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这一切骄人成绩的取得,指导教师张量老师功不可没。指导的过程丝毫不比学生备战轻松。张量是个治学严谨的老师,为了将这个项目指导好,他牺牲了暑假周末等休息时间,有时候甚至是通宵达旦,从设计思路、技术数据、手机原型机制作等全方面提供“手把手”的指导,甚至细致到申报书格式排版等小问题。同时还不忘关心同学们的生活。据团队同学说,省赛最后一轮结束已经深夜,张量已经连续熬夜多天,但他还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张罗着请同学们吃饭庆祝。回想这个过程,张量颇有感慨,他说:“一路走来,团队很不容易,看似一个比赛,其实经历了多个晋级阶段,每一次都需要团队有充足的准备。还好大家都很团结,事情都是一起做,讨论大家一起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作为老师,我感到很骄傲!”

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队长王超同学说:“小p的成功离不开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支持指导,难忘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进华多次深入备赛现场看望指导,给予我们建议和支持;难忘张量老师不辞辛劳耐心地指导我们反复修改即计划书;难忘实验实训中心主任胡庆华的细心指导和在我们最冷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热腾腾的鸡蛋……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会心怀感恩。”

当记者问起团队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队长王超同学目光坚毅地说:“现在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未来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当前我们准备为小P手环制作一个APP,在对手环的性能进行完善后,力争寻找到推广合作机构,取得更大的成果,冲击明年的互联网+大赛全国冠军!”

创新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未来。小P团队是合师行知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创新典型,他们的成功也为所有志在创新创业的合师青年大学生作出了最好的示范。创新之路漫漫但并不遥远,在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这片沃土会涌现出更多“创新之星”。(史雯珊 张凌云 武靖雯 特约通讯员:刁文彬)

安徽高校新媒体矩阵

精彩评论

收藏
安徽大学生网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 更健康